新课程标准下教师的作用
——从课堂组织“合作学习”看教师的专业素质
黄奇美
情景描述:
为了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经常到外面去听课,在最近的听课中,几乎每一节音乐公开课甚至包括其他学科的一些展示课中,都不约而同地出现了这样一种现象——小组合作学习。在音乐课中,常常见老师这样要求学生:下面,就让我们分成不同的小组,以你们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歌曲(乐曲)。于是,各小组推选出一名组长,由组长分配小组的排练。在练习的过程中,常见有的同学旁若无人地聊天,有同学用打击乐器发出尖锐的噪音,奔跑的、吵闹的,教室里一片乱糟糟。而此时的老师们,则有时独立一旁,有时有形无式、蜻蜓点水般与学生攀谈几句,算是与学生们在交流……等排练得差不多了,各组依次上台表演。而另人失望的是:每一组几乎都是雷同的唱歌、跳舞、还有打击乐器伴奏。当然不乏有优秀学生的表演,可是,很多时候,身为组长的优秀学生只是唱唱独角戏,其他同学只是在台上给他助助阵而已,一副副懒洋洋、呆板呆滞的表情使表演大打折扣。
见过这样的一节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主要教学方式的音乐公开展示课,那是一节教授非洲音乐的课。应该说,上好这节课是有一定难度的,因为由于社会生活、地域环境等的不同,学生对非洲音乐的了解甚少,对于他们来说,那是一个遥远和陌生的世界。怎样通过一定的积极有效的方式展开教学,使学生在有限的45分钟内充分感受到非洲民间音乐的风格特点成了这节课的关键所在。
课在似乎很“落俗”的情境下展开了,只见教师满面春风地宣布:“今天,我们要在这里举行一个“非洲音乐的文化聚会”,请同学们分成四组,每一组自觉地推选出一名组长……”
(怎么一上来就又是小组合作学习?此课大概又免不了的俗套),课继续在进行着:“前段时间,大家都通过不同的媒体对非洲音乐文化有了一定的收集与探索,现在,就让我们互相展示,互相交流,继续探索吧,老师今天也带着自己的材料加入你们的探索队伍……”(一听到老师也参与学生的队伍,觉得蛮新鲜,听课的劲上来不少),学生们纷纷上来表演经过一定准备的节目,他们的表演入木三分。而值得一提的是:一旁的老师也没闲着,在学生们表演的同时,老师在旁随着音乐的节奏或是打着拍子、或是微微扭动身躯……各种随意但很贴切的身态律动充分感染着在场的每一位学生,别说是在上面表演的同学在各关注的目光下表演更带劲,就连原本端坐在下面的学生也似乎招架不住如此的音乐魅力,恨不能窜上台去与台上的同学一比高低。其中还不乏有师生分别用身边的发声器物(如敲凳子、敲地板等)模仿非洲鼓、有即兴舞蹈(非洲人交流情感的特殊方式)等。
作为合作学习的参与者,教师接着又说道:“这几天我也收集了一些非洲音乐的资料,还学了一句非洲话,想听吗?”学生们的回答当然是肯定的。教师于是用非洲语说了句“祝你好运”,之后,师生共同用这句非洲话随着节奏进行Rap说唱表演。课的最后一个环节则是教师深入到各个小组,通过化装、头饰、面具等形式体会非洲人民对美的追求。伴随着非洲歌舞的画面共同即兴表演,教学活动在小组合作、共同参与的歌舞、说唱、演奏等的综合活动中结束。
思考:
教育专家指出:广义的课程资源指有利于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而其中兼具条件性与素材性课程资源两种性质的人的要素在整个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中起着主导和决定性的作用。也就是说:教师是最为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师的素质状况决定了课程资源的识别范围、开发与利用的程度以及发挥效益的水平。
应该说,目前我国新课程标准的颁布与实施,不仅为我们教师专业素质研究提供了新的契机,而且对教师专业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音乐教师,我们应该充分理解《音乐课程标准》,了解她凸显的这样一种理念:音乐教育不是一种技能教育,而是审美教育,应当通过音乐的熏陶提高学生的情趣,应当在课中落实对学生的全面教育,以情感人,以情育人,体现在熏陶、感染、净化、震惊、顿悟等情感上面。所以说,音乐教育的根本机制在于有情感的教师面对有情感的学生。音乐课程最核心的目标是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在音乐课程标准中,音乐教师的素质除了需具备专业信念、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外,还非常需要“专业智慧”,即能把握教育的时机,转化教育矛盾;能够敏锐感受、准确判断处于生成和变动的教育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新趋势及新问题;能够使学生积极投入学校生活、热爱学习和创造,并愿意与他人进行心灵对话等。
应该说,新课程标准给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不可否认,在解读的过程中,有相当一部分的老师出现了偏差,他们认为新课程无非就是要求教师变“教”为“导”,无非就是少说点,让学生多动点,凸显以学生为主就可以了,那我索性少说点,甚至不说,让学生们自个唱大戏去吧。于是乎,音乐课成了一堂堂劣质的音乐“欣赏”课,看来看去就是这么几个同学上台表演(而且还都不是精心准备的,随意性强,但艺术效果却差强人意),还有些捣蛋的学生,乘机上去花拳绣腿一番,逗个哄堂大笑、前俯后仰为止,着实“爽”了一把,但学生们在这样的课中又学到了什么实质性的东西呢?能力有没有得到锻炼呢?如上述所提到的在许多课中普遍存在的“分组合作学习”,虽说表面看,是以学生为主,学生们不是在热热闹闹地表演着吗?但教师的“导”在何处?其实,很多时候,教师们也只是作为一个被动者,与学生们一样被动地“欣赏”着那些质量并不高的表演,总而言之,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道道未经烹调的菜。也有人会说:学生的表演中也有“上乘”的作品,也有人说,质量我们不谈,我们只要学生参与即可。不可否认,学生的表演不管质量高低与否,只要有作品,就不能否认学生的价值,当然不否认这一点,但问题是,有几个学生在真正参与呢?我们教师的目光更多的是关注着谁呢?很多时候,我们不得不尴尬地承认:为了展示教学设计与过程的一种所谓的完美,教师们常常忘了课堂学习的主人——每一个充满活力的学生!而所谓的“合作学习”也只不过是一具空壳而已。
而案例中非洲音乐的施教者,她的课之所以能一起全体学生的共鸣,那是因为:首先,她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到了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与他们共唱、共跳、共演、共同感受、共同感动。而不象有些教师那样作为一名观众看看而已,最多只是象征性地点评几句。学生也在学习的过程中从最初的陌生茫然进入到感受与体验,从合作学习进入到自主学习阶段。苏霍姆林曾说过:“让学生体验到一种亲自参与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青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
合作学习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的手段,同时更是老师与学生拉近距离,培养学生主动探求知识的一个有效手段,在新课程标准下,教师们的专业素质应该有更大的提高,那么,就先从在课堂中如何合理有效运用合作学习开始吧。
南模初级中学
黄奇美
2005/0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