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jpg


 首页 > 教学教研 > 教学论坛

一次合作学习的有益尝试
作者(来源):[暂无]    发布时间:2006-02-27

一次合作学习的有益尝试

——小记公开课《天南地北话差异》

南模初中   余丽琴

一、开课背景

1、理论准备:上海市的新课程就是要通过改革课程去实现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课程方案》提出,学校的教学要改变单一的接受性教学方式,倡导接受与体验、研究、发现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改变单一的个体学习方式,倡导独立自主与合作的交流相结合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敢于实践、敢于创新。教师从一个简单的知识传授者,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促进者。小组合作性学习是研究性学习的一个重要形式,它的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系统利用教学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来促进学习,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活动。切块拼接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之一,将学生安排在几人构成的小组中,学习事先就已经分割成片段的学习材料。每个学生除了自己所掌握的那部分内容外,还可以通过认真倾听小组成员的讲解获取更多的知识。我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努力贯彻这一理念,并且利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来支持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2、技术支持:现代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对教育产生了深刻而巨大的影响,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对传统教学的内容、结构、方法产生巨大的冲击,充分合理地利用网络和多媒体,为语文教学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同时,通过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分类利用,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仅能促进班级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还能大大开阔学生的眼界。作为初三学生,已经在具备了使用网络、截取信息和制作课作的知识和能力。

3、课题选择:《北人南人条议》是上海H版九年级第一册第二单元的课文。这是一篇杂文,通过展示南北差异和探寻形式差异的原因,从而形成南北文化交流和中西文化交融对民族文化发展有着重要意义的观点。南北文化差异是一个大话题并且贴近学生的生活,因此我决定围绕这一课文开一节语文拓展课,希望通过对南北差异的具体表现和原因的探寻来认识我国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从而使我们的学生更加热爱我们的祖,热爱我们的民族文化。可以说这节课是课文的延伸和具体化。为了不让这节课上或地理课或政治课,我想突出文学味,最后把课题定为:天南地北话差异——文学作品中的南方和北方。

二、实施过程

    我在课前将自己的构思向学生作了一个简略的介绍,并且说明学生自己定主题,这立即引起了学生的极大兴趣。我将学生分成8个小组,每个小组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寻找资料和制作演示文稿,为了不重复内容,我希望各小组在确定内容后作一交流以免重复。

    一个双休日后学生们交上来的作业令我惊喜,关于南北差异的各方的表现,有地理风貌、饮食习惯、食物品种、风土人情、性格差别等等,涉及之广出乎我的意料,但问题也随之而来,因为是要表现文学作品上的南方和北方,就必须有大量的作品与之相呼应。学生们的作业集中在余秋雨、张爱玲、赵无眠等人反映南人北人性格方面的作品,其他方面鲜有提及。

    由此我确定了指导重点,将主题确定为四大板块地理环境、性格差异、文化特色、交流融合,重点放在地理环境和文化差异及交流融合篇的作品指导上。

    对于地理环境篇,我指导学生突出人文地理的观念,抓住有典型性,有特点的表现形式,经过多次讨论,最终学生们决定突出南方江南水乡,北方高原深壑的地形特点。同时又凸现了两条大河长江、黄河对于两个区域的重要作用,最终用《长江之歌》与《黄河颂》作比较欣赏。

    在文化特色上,抓大放小,重点比较两地饮食习惯和地方戏曲的差异,这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也很有生活体验,可说的东西很多,但作品匮乏,最后我指导学生专读周作人的作品和张天翼的作品。

    最难的交流融合篇,这方面学生难以入手,只找到“曹氏风筝”和“牟氏庄园”两种南北文化兼顾的形式。我引导学生任何的文化形式都是由人创造的,突出具有两种地域特色的人物经过多次商讨,确定了两位:林语堂和梁实秋,因为两位既是南北文化交融又是学贯中西的大学者,很给我们启示。

    在制作演示文稿上,学生通过精心的构思,无论从形式上而是内容上都很有特点,体现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巨大优势,其中的一些精美程度令我惊讶。当然,其中会有一点考虑不周的地方,如颜色的选择,内容的繁杂,以及一些不必要的装饰。但只要能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力动性,有一定的价值,我都给予肯定,并提出修改建议,使之更适于课堂展示。

三、体会和反思

    20051028上午第二节课,我上了这节公开课,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在这节课上我成为了课堂的组织者,真正的主角是学生,由他们来解说来演示,而我只负责将各个内容连接起来,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学生们来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的同时,又学习到他组的内容,大大提示了学习效率。

    ()通过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学生学会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确立主题,并且围绕主题,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完成学习任务,提高了认识,把原本抽象的内容变得具体而生动,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也极大地锻炼了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对学习内容在深度和广度上有了较大的拓展。

    ()通过合作学习的形式,实现了交流的多向性。学习共同探讨主题,充分表达个人的见解,同时又要和他组充分交流才能合理安排学习内容,而师生的交流,为师生的思想撞击提供了更多的机会,为实现自主多向的教学互动创造了有利的条件,这种方式促进了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的情感交流。

    ()互相学习,弥补不足,这节课使我充分地认识到学生的才能,他们制作演示文稿的能力令我惊讶,在过程中我学习了很多这方面的知识;学生主要是阅读面的问题,此暴露出学生的阅读层次和量都亟需指导。

()信息技术对语文学科的教学提供了一种不成熟但有效的模式。信息技术的运用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为学生提供了自我展示的舞台,培养了学生筛选和运用信息的能力。但有的学生为了追求演示效果使用了一些不必要的动画、背景,使本本来倒置,并且花了大量的时间,所以恰当地运用信息技术,不能为使用而使用。  

  (五)通过教学我感受到了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巨大潜力,也让我认识到教师作为课堂指导者,组织者和促进者必须具备更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更高的专业水平,而且8个小组织真正动起来的是那些活跃的,基础好的学生,如何让更多的同学共同参与到课堂的研究性学习中来是今后需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相信我们的学生,多给机会让我们的学生去思考去发现去实践去展示,这是我上这节公开课的最大收获。

版权所有:上海市南洋模范初级中学 联系地址:天平路200号 邮政编码:200030 联系电话:62825748
您是第 位光临本站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