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语文学习指导
南模初中 张明兰
面对中考,许多同学都有这样的体会:最没有把握的就是语文,语文就像一片汪洋大海,学了九年也不知其深浅,看似好学实则难考,每一次考试似乎都有人异军突起,也有人折戟沉沙;屡战屡胜者风毛麟角,屡战屡败者却不足为奇。于是乎有同学戏言:语文,想说爱你不容易,欲说分数好困惑。如何有效地进行复习,就成了不少学生所关注的话题。
在此,我建议同学们首先应该采取比较理性的态度,既不要如临大敌也不要漠然置之,行为要主动而不盲从,心境要平和而又从容,并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注意。
一、文言文:必须注重积累
1、名篇,名段、名句的积累
《课程标准》要求初中阶段背诵的文言诗文总量在2万字左右,因此,我们应积累一定的背诵、默写量,充实文化底蕴,提升文化品位。当然,有些文章可全文进行背诵和默写,尤其是经典名作:也有的文章,可在熟读全文的基础上,择其名段、名句进行重点背诵和默写,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背诵和默写均应以理解为前提,唯有理解深刻、透彻,背诵和默写方能顺畅、娴熟。尤其是同学们感到难度较大的“理解性默写”,也就能应付自如了。
2、词语、句式的积累
除了名篇,名段、名句的积累外,还应注重词语的积累。
《课程标准》要求初中阶段文言实词的积累量在150个左右,还要求积累一定量的文言句子,能结合具体语言环境理解常见文言句式。从2004年中考试题来看,文言实词的积累重点应放在一词多义、词性活用上,适当兼顾古今异义、通假字。课文中有注释的实词应该掌握,没有注释的、但在句子中起到关键作用的实词也应该掌握,因为这些实词对疏通句子意思起到了重要作用,舍其则理解句意会带来偏差。
3、作家、作品及相关的文学、文化常识的积累
直接填写朝代、人名、作品名称的容易,有的是要同学们在学习中思考的
自2003年起,文言文试题增加了课外短文的阅读理解,有的学生感到复习无从入手,其实,课外短文的复习应得益于课内文言文的积累,因为课外文言短文所选的材料一般都很浅显,如2003年中考的《楚人学舟》、2004年中考的《北人食菱》,其难度相当于初一、初二年级所读过的文言文,其知识内容与课内有一定的联系,所解释的字词在课内文章均学习过,句子意思的解释也是与初三学生认知水平接近,至于冷僻字词,试题中会有相关的注释,帮助学生理解。据此,只要平时认认真真地学习好课内文言文,积累一定量的词语、句子、课外文言短文的理解就迎刃而解了。
二、现代文:着力深入体验
近年来,阅读中的体验得到了应有的重视、注重体验也成了方兴未艾的考试要点。
学习现代文,必须在阅读的基础上作深入体验,浸润于作品所表达的情感之中,为之驱动、感悟,从而流泻出自己真切的感受,吐露出独特的个体体验。
综观近年来上海市语文中考试卷,注重对文本材料的深入体验,符合《课程标准》对初中学生学习语文所提出的要求。因此,我们在复习时,可以将中考现代文阅读试题中的文本材料作为训练蓝本,从中学会体验、感悟。如2004年中考语文第22题,要求考生阅读《最完美的礼物》一文后,针对文中第10自然段“郭教授将猎枪递给大刘,声音颤抖着对大刘叮嘱了什么”这一句子,根据文意,写出教授叮嘱的内容。这一考题旨在要求考生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感悟作品中人物的心理活动。如第24题,要考生“就本文的写作特色(如环境描写、人物描写、语言的表现力等),任选一个角度作150字左右的点评”,或者“选择文中令你最感动的一处,写150字左右的感想。”这是典型的鉴赏评价,抒发体验的考题,唯有情感注入、体验真切,方能作出恰当的点评。只有与文中的感人事件、人物形象,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才能就最令人怦然动心之处,直抒胸臆。
相当一段时间以来,中考现代文阅读均以课外文章作为文本材料编制试题,因此,我们必须规规矩矩地阅读文本材料,尤其要加强整体阅读,了解文章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目前,有不少初三学生,由于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缺乏正确的学习方法,轻阅读重解题,在没有了解文章内容的混沌状态中,便匆忙答题,失误便势在必然。须知,阅读是感悟、体验的前提,离开了阅读、感悟、体验也就成了无源之水。要能深入体验,必须要深入阅读。
重视课外阅读
没有课外阅读的语文是跛脚的。语文能力必须建立在大量感受语言材料的基础上,只学课文是远远不够的。如果每个星期都能有计划地持之以恒地读一些文质兼美的散文(其中也不排除阅读练习题当中的好文章)、情文并茂的诗歌、信息鲜活的新闻,并能从中摘抄一些优美的句子、精彩的文段、典型的材料,反复揣摩,就能自觉不自觉地领悟主旨,体味情境,增强语感,提高审美能力,这样,同学们在写作时也受益菲浅。不仅如此,在紧张的复习阶段,非功利的课外阅读还可以为你带来一分好心情。希望同学们不要因为复习任务繁重而停掉课外阅读,它看起来是闲功夫,却能够派上大用场。
三、作文:观察体验,思考内涵
写作是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体现,分值占全卷的“半壁江山”。大小作文均要求学生在观察体验的基础上能深入内里,分析思考人生的哲理。写作文,学做人,引导学生思考生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达到文道统一的目的。小作文通常是对现代文阅读材料中的人和事(有时也可以对身边的现象)发表一点议论,提出正确的见解。我们不光要掌握议论说理的技巧方法,更要注意积累用来说明主张见解的使人心悦诚服的依据。常言道:“人的正确思想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学而知之。”为此,我们就应该多读多看,读热点新闻,看“论辩比赛”,关心“百姓话题”,积累名言警句,以此来提高说理能力,增长议论才干。
大作文一般写“我”的故事,写自己的所见所闻,写自己的成长经历,人生感悟,心路历程。尽管近几年提出文体不论,但大部分同学都擅长写记叙文。一篇好文章首先要有好素材,其次还要有高立意,所以建立一个关于“我”成长故事的材料仓库是必不可少的。
那些感动过自己,也能感动别人的事,可以作为‘我的故事”的首选材料,同学们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各式各样的人物,接触的大大小小的事件,在复习中可进行梳理,把有价值的材料制成“半成品”,供你临场时依照题目的要求选用。近年来对写作中的语言表达又提出了新的要求:还可选择各种文体中有代表性的文章来读一读,仔细分析它们的拟题、立意、选材、谋篇等优点,以便掌握一些写作技巧,提高临场作文的能力。如果你平时疏于练笔的话,那就应注意要常练。
你准备了不少的好材料,又有娴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能精心构思的话,那你的大作文就能稳操胜券了。
进入初三,每个同学都有美丽的憧憬,远大的理想。克雷洛夫说得好: “理想是彼岸,现实是此岸,行动则是湍急河流上的桥。”我衷心希望初三同学能认准航向,鼓起风帆,乘风破浪,勇往直前,顺利到达成功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