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jpg


 首页 > 教学教研 > 精彩推荐

推荐给数学科组学习的考察报告
作者(来源):sunying    发布时间:2006-07-19

以下是区教研室高中组赴江苏南通学习的考察总结汇报,其中内容对我们小学的科组建设、开展集体备课、教师专业发展等方面都具很强的指导意义,因此推荐给我们学科的老师们学习。

200512月下旬,区教研室高中组及区各高中学校管教学的校长一行,赴江苏南通如东高级中学、栟茶中学、南通中学和南通市教研室学习考察。通过参观、听课、座谈和听报告,主要考察了解了高三教学及管理、学科基地建设和高中新课程的实施等情况。

对他们近乎奇迹的成绩印象很深:如东中学和栟茶中学分别是县城里的中学和乡镇里中学,高考成绩居然连续12年居江苏全省前10名,有些年甚至是全省前一、二名。如东高级中学自1994年以来,一直呈现本科率高、学科均分高、尖子人数多、录取名牌大学人数多的两多两高特点。美国著名高校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对中国大陆的中学做了一个综合评估,中国大陆各省市最好的中学里,江苏如东高级中学榜上有名。南通中学则一个中学居然出了19个院士。

感叹他们奇迹般的成绩的同时,也引发出对他们的经验、我们教学中的一些现状的思考,特别是关于高三的教学和管理。

一、高度的专业意识

社会上普遍有一种看法认为教师这个职业的专业性不强,不可与律师、医生等职业比,似乎只要读过几年书就可做老师(所以工资低是正常的)。其实这是个习以为常的错误。

如东中学对所谓新教师的界定和要求是:不论高一高二还是高三,只要是第一次教该年级一律视为新教师,必须听一课上一课,备课笔记必须由备课组长签字后方可进入课堂。就是说要当教师,要上好一节课,大学毕业了不行,师范大学毕业了不行,教了多年书,只要是教新的年级,不跟师傅还是不行,还是必须跟着师傅听一课上一课。这体现出对教师职业专业性的透彻理解和高度重视。有人会说这样的要求是不是过分了,但他们取得的骄人成绩,证明了他们对教师专业性的认识和高度重视是符合规律的,是正确的。可以说如东中学是用专业教师打败了其他学校的非专业或不那么专业的教师。

而对教师专业性的强调和重视,有两方面的影响:对教师来说,既然认为所做的工作是专业性很强的工作,那么就要不断虚心学习、不断钻研,就要高度敬业;对社会来说,对专业性强的职业要给以相应的较高的报酬。这两方面之间又互相影响,形成良性循环。我们去看的学校都强调教师的专业性,同时教师在当地也属高薪阶层,超过了当地公务员的收入。

二、团队凝聚的威力

主要体现在集体备课的落实和捆绑式考核的引导上。

如东中学的集体备课和备课结果的课堂教学执行实施,充分发挥出集体智慧的优势。备课组是研究教学、实施教学的一线组织,如东中学把备课组建设作为教学管理的重头戏,备课组活动列入课表,每周两节课连排。备课活动的主要形式是以说课为主要形式的集体备课,学期初的教学计划中就逐周排好每周集体备课活动的说课人及说课内容,并要求说课人在说课以前准备说课的电子文稿,内容包括下周的主要教学目标、教学内容、重点难点、教学起点、主要例题及主要解法和特殊解法,学生的主要作业等,备课活动前发至每个教师的数码工作室以便组内教师在备课活动前预习,备课活动时说课人说课,备课组全体教师对说课文稿进行修改,一旦讨论修改改定稿后,个人不得自行任意修改,在此基础上达到四统一,即统一教学目标、统一教学内容、统一教学进度和教学起点,统一主要作业和练习,从而缩小班与班之间的差距。

栟茶中学也是一样,一个年级或一个学科中,各班成绩几乎没有差异,如果一个班或一个学科的成绩明显差了,大家就集中起来共同攻关,教师之间特别默契、和谐、团结。在这样的氛围中形成团队协作精神,也涵养出老师们雍容宽厚、澄明大度的精神气质。

教师之间的这种团队精神一方面是他们优良校风长期熏染的结果,另一方面与他们教学质量管理中捆绑式考核的引导有关。如东中学在每个学年初,通常是每年918日的学校教学工作会议上,高三的每个班主任与校长签定本班的工作目标责任状;每个学科的备课组长代表本备课组的教师与校长签定工作目标责任状。到高考后考评时,对班而言,主要考核班目标的达成情况,达到了发达标奖,没达到则整个班的任课教师都不拿达标奖;对学科组来讲,主要考核学科在全年级的目标达成情况,同样,达到了发达标奖,没达到则整个备课组的教师都不拿达标奖。如此整体优化的基础之上才去鼓励冒尖。因此,老师之间没有互相保守机密、互相争抢时间的现象,没有三人成虫的内耗,而是大家抱成一团、拧成一股绳,以团队的整体力量无坚不摧、无往不胜。

三、复习内容上贯穿始终的基础意识

如东中学高三的第二、三轮复习仍然强调把基础打好,把基础题训练贯穿于复习的全过程。这与我们很多学校在二、三轮复习中着重跨单元、跨年级知识的专题整合,给学生大量综合题、套题的强塞硬做,有路线方向的根本不同。人家省重点中学尚且如此重视基础,我们的二、三轮复习是不是更加需要从空中回到地上来呢?!

如东中学一条关键的教学思想是夯实基础,滚动提高。并不遗余力地加以贯彻。在整个高三复习过程中,强调处理好夯实基础和培养能力的关系。在第一轮复习中,强调稳打稳扎打好基础。强调知识点的熟化和运用,通过一轮复习,必须使学生知道该学科有那些知识点?高考中必考的是那些知识点?这些知识点有那些主要题型?这些题型的通解即常规解法是什么?有那些特殊解法?这是高三教学工作的关键,要求学生在第一轮复习中必须理清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对常用的公式和定义要加强记忆,基本题要做到逐条过关。第二和第三轮复习以能力培养和方法指导为主线,带动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巩固,达到知识与能力的整合,二、三轮复习仍然强调把基础打好,把基础题训练贯穿于复习的全过程,强调夯实基础,滚动提高,滚动发展

对基础的重视,还体现在对课堂教学起点过程控制起点的确定,以及高考复习中对中下生的特别关注与帮助

如东中学对课堂教学起点的要求是,必须充分考虑中下层学生学习上的困难,首先保证课堂上人人吃得下吃得饱、能消化。保证90%的学生接受当堂课90%的教学内容。对于课上10%的没能接受的内容,学生利用自习课、晚自习等课外时间进行整理消化解决。对于10%不能较好地接受教学内容的同学,主要是加强集体辅导和个别辅导加以解决。另外还重视确定过程控制的起点,抓好每一次的阶段测试,重视基础的考查,并将中下层学生作为关注的重点。

而栟茶中学则更是要求课堂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必须是百分之百的学生都听得懂。他们的一个教学思想是,通过大力提高中下生来使中等生产生压力,而中等生的进步又产生更多的尖子生。

对比我们的高考复习,是不是课堂教学的起点过高了呢?是不是过程控制的起点研究不够呢?是不是对中下生的关注和帮助过少了呢?从下校听课了解的情况看,约有一半学校如此。所以我们要强调按章、节进行的基础知识的巩固和基础题的训练必须贯穿整个高三复习过程的始终。有人会说外地重点中学的经验不一定适合我们天河区的学校,确实不是所有的经验都适合,但重视基础这一条肯定是适合我们的,笔者以前的高三复习教学就是这样做的,事实证明效果明显。

四、复习过程组织的步步呼应

从以前多年的教学实践和这个学期的听课调研,觉得我们复习教学中较普遍存在两个脱节:一是课堂教学中的讲练脱节;二是复习过程中的内容选择和训练题的使用与学生学习需要的脱节。

课堂教学中的讲练脱节表现在章节复习课中往往是一节课讲到最后剩下几分钟时才给一、两题来练,仍然是讲得多、练得少,且训练题涉及的知识点只对应本节课复习内容的一小部分,大部分知识点覆盖不了,造成讲练内容上的脱节;另外由于练习不是分布在课堂中的几个时段,不是紧跟着刚复习的知识点来练,而是所有的知识点都讲完了、要下课了才练一道题,题目涉及的知识却是上课开始时讲的,出现讲与练时间上的脱节。可见我们的有些课堂教学看似有讲有练,实则讲练脱节,不是真正的讲练结合。而对试卷的讲评课则更是只有讲、没有当堂的练。

复习过程中的内容和训练题选取与学生学习需要的脱节,主有表现在前面提到的——“我们很多学校在二、三轮复习中着重跨单元、跨年级知识的专题整合,给学生大量综合题、套题的强塞硬做。这只是机械地照搬由知识点到章节——到各章节整合——到各年级知识整合;由知识点的形成性训练——到单元训练——到专题训练——到套题训练,这看似合理的简单线性逻辑,实际上没有抓到复习过程中的主要矛盾。实际上复习过程中每往前走一步,学生对前一阶段的基础知识都会有所遗忘,而没有基础知识支撑,所有的综合、所有的能力都是空中楼阁,这才是贯穿整个复习过程始终的最主要的矛盾。所以带领学生与基础知识的遗忘作斗争——即按知识点、按章节复习,不断进行知识点的形成性训练,必须贯穿整个复习过程的始终。这是学生真正的学习需要所决定的,而我们的很多老师却忽视了。

对上述两个脱节如何如解决,如东中学和栟茶中学是怎样做的?他们是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进行讲练结合,如何在复习过程中抓住主要矛盾的呢?

我听了如东中学的一节地理专题复习课,在老师启发、指导、点拨下的练习占课堂的大部分时间,练习题涉及的知识点不但覆盖到了本节教学的所有知识,而且还从不同的角度去覆盖,并且练习的设置是在知识落实的基础上再递进。那节课是空间定位的复习,练习中老师先提问各重要经纬线穿过哪些主要点和哪些区域,学生练了后,老师再投影未标经纬度的全球各主要区域的海陆轮廓图要求学生说出区域的控制性经纬线,最后练习具体地方的空间定位。这样从不同的角度去巩固基础知识,再运用基础知识。体现出讲练从时间上和内容的紧密呼应。

为解决复习过程中基础知识的遗忘与能力提高的要求这一主要矛盾,如东中学提出可模糊复习阶段的界限,把基础题的训练贯穿在整个复习过程的始终,夯实基础,滚动提高,而不是单向的线性推进。具体还体现在对错题和套题的处理、考后的分析与对策。

对错题,在讲评试题时,根据错题类型要求配相关习题当堂练习,对比总结,得出解这一类题的基本规律,不断优化教学行为。另外要求教师和学生建立错题档案,错题订正时提倡小题大做,即选择题、填空题的订正要有详细过程,并注明错解原因。同时要求各科教师认真组织错题的二次测试,确保错题过关。

对套题,他们高三第二学期主要是进行练习量的控制、平衡,原则上不用现成套题,以自编和剪贴组合为主,二模以后的练习一律自编和剪贴组合,不得用现成套题,即使是各大市的模拟题也不准原封不动地使用。

对考后分析,一分析知识缺漏,二分析个体学生的学习情况,特别是各指标临界生的情况,检查补差辅导的效果,凡补差无效果或效果不明显的要向分管领导汇报工作,查原因,订措施,针对学生试题中出现的问题,是知识缺陷的补知识,是方法问题、习惯问题的在个别辅导面批时给予点拨和指导

另外在整体强化基础的同时,对不同的学生还有不同的分层要求,比如对优秀学生,复习中多次专门召开座谈会。对《考试说明》中没有要求的但在往年高考试题中呈现率较大的内容,教师出一两道典型试题给优秀生做,一是培养学科能力,二是防止出现擦边球

可见,他们课堂教学中讲练的每一个环节,各复习阶段根据学生需要对复习内容和训练题的选取(对基础题的不懈训练、对错题、套题的处理),考后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分析及对应措施,对不同学生的不同要求等,都体现出教学过程的环环相扣、有呼必应。

五、平实高效的课堂教学、到位的高考信息收集

他们的课堂教学首先给人的印象是平实,他们的课堂中没有光电声色的绚丽多彩,没有刻意安排的集体大讨论,没有角色扮演等,在栟茶中学听的一节课甚至连投影都没有用到。但从前面分析到的他们团队威力中充分的集体备课;基础意识中对课堂教学起点研究确定的高度重视,知识熟化中对知识点的梳理全面,讲评试题时对题目解法的分析归纳系统而典型;教学过程呼应中教学环节的环环相扣、老师有效启发引导,讲练的有效结合,使师生互主、师生互动充分,学生的思维活跃,因而课堂高效。

还要特别提到他们对高考信息的收集,他们研究学习权威刊物上的关于高考改革和调整的权威文章。同时强调注意研究高考命题专家的背景,因为这些专家研究的得意之作、研究方向往往会在考题中有所体现,他们在二模考试后各学科针对命题专家的研究背景出2-3套原创的模拟试卷给学生练习,效果良好。

六、在诗意栖居地,把平凡事情做到极致

诗意来自自然风物,也来自人的精神。

如东位于浩浩长江的入海口,辽阔的南黄海之滨,如画的苏中平原上。而栟茶小镇虽偏居于如东县西北角,但她却是运河边上的千年古镇,清朝乾隆年间震动朝野的一柱楼诗案的一柱楼原址就位于现在栟茶中学对面,仅隔一条小河。当时一柱楼的主人徐述夔,在满清严酷统治之下,参加进士考试时,答卷上居然写有礼者,君所自尽也的句子,被认为有讥讽朝廷之意,因此遭到了停考进士的惩罚。赋闲回到家不但没有改,反而写出更多反清复明的诗文,如夺朱非正色,异种也称王借咏紫牡丹骂清朝。举杯忽见明天子,且把壶儿抛半边”“壶儿胡儿,暗指满清,徐述夔因此祸及子孙,遭灭门之灾。诗人拔剑唱大风,在很多人看来他是不识时务的,但他却是精神上的王者。

这种不屈的精神,这种高拔的追求,在现在栟茶师生的言谈举止、音容笑貌中依然隐约可见。如此偏僻的一个小镇中学,高考成绩居然多年居全省前列,很多科目甚至是第一,与这种精神应该是有联系的。在以前没有高考时,他们的老校长就提出我们扫地也要扫出全国第一。可见他们有自己的追求,敢为人先,又把平凡事情做到极致。他们现任校长姚止平,其父是原《红旗》杂志的副总编,他多次可调到繁华的北京去做官,他都不去,宁愿留在小镇里做中学校长,他关心老师,细致到连煤气都灌好送到老师家门口。他们的老师关心学生,则细致到怕学生提早起床睡眠不够,每天清早去学生宿舍巡视,怕脚步声打扰学生休息,便在寒冷的冬天把皮鞋脱掉,赤脚走在走廊上。他们的教育局副局长,送我们走时,不是送到大门口,而是要送我们离开如东县境为止,在寒冷漆黑的夜幕里,他的小车在我们的车前带路,一直驱车五、六十公里,过了如东地界,才停车上到我们车上向我们郑重道别。

第二天离开南通时,望着车窗外无边的原野,想起一诗句中原古地多劲草,十月秋风吹不倒,心想:江淮古地也是如此。我们的民族之所以能够复兴,是因为这块土地上有这么多优秀的儿女。(苏鸿)

版权所有:上海市南洋模范初级中学 联系地址:天平路200号 邮政编码:200030 联系电话:62825748
您是第 位光临本站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