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对于僻处南黄海之滨一隅的如东县栟茶镇,外界“没有理由”不感到陌生,尽管它是一座“千年古镇”,尽管清朝乾隆年间这里曾发生过震动朝野的“一柱楼诗案”;而对于位于该镇镇区北首的如东县栟茶中学,至少在教育界,尤其在普通高中领域,人们却“没有理由”感到陌生:因为作为一所升格才几年的省重点中学,该校以惊人的发展速度后来居上,今年更是以高考多项指标雄踞全省300余所重点中学榜首的骄人成绩名闻遐迩,刮起一股“栟中旋风”。
我也不能“免俗”,自然会关注以下一组数据:2001年,该校高考本科上线率突破80%;2002年继续稳定在80%以上,同时有三名学生分获全县总分前三名;2003年达91.5%,列全市第二,600分以上31人,居全省第14位;2004年,638人参考,均分593.5,列全省第一,其中六门学科均分及本科上线率均居全市、全省首位,仅南京大学就录取该校37名毕业生。
栟茶中学是在全县二流生源的基础上“创造了南通高考的一个奇迹”(市教育局王炎斌局长语),其实也创造了教育的一个奇迹。一位伟人说,把平常的事情做到极致,那便是奇迹。栟茶中学就是这样的。姚止平校长告诉我:“我校高考复习只是做了一些平常的工作,并无惊人和特别之处,可能比兄弟学校做得更细致、更扎实一些,我校管理的最大特点就是‘严、精、实、细’……”正如前来参观学习的一位外地校长所言,“栟中无秘密”。
是的,“严、精、实、细”又有什么秘密可言呢?我敢斗胆地讲,任何一所学校,只要把这四个字不折不扣地落到实处,也同样能够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奇迹”!
其实,不惟栟茶中学,所有成功的学校都很难拥有独一无二的“秘密”。因为成功自有规律在,而符合规律、按规律行事,应该属于“常识”和“常规”的范畴。
栟茶中学的成功之路就是这样一条“常识(规)之路”,而它的起点则是他们心目里和实践中的“平民学校”的理念,用“栟中人”自己的话说,他们要“打造”好一所令如东人民满意的“平民栟中”。
站在这样的“起点”来考察栟茶中学,我以为,他们的工作策略、方法和技巧并不十分重要,而其所内蕴、凝聚、体现和不断强化、升华的“平民栟中”精神,才是最重要也最值得汲取、借鉴和弘扬的。
二
顾名思义,“平民栟中”一说首先是立足于教育者和教育对象的角度而提出的。如东是南通市经济相对落后的一个县,栟茶在全县的西北部,自然条件较差,交通也相对闭塞,经济情况在全县“等而下之”。栟茶中学处于这样的环境中,人员以周边地区教师和学生为主。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大多师生身上有一股与生俱来的纯朴的乡土和海风气息。
但这些远远不是“平民栟中”的全部。他们以“平民”为核心和关键,确立自己的价值取向,更多的缘于对“精英教育”思想及教学模式的自觉摒弃。
在这里,没有一个学生可以成为其他学生的陪衬。每年招生时,面对爆满的生源,他们严格把关,划定分数线后坚持不再降分录取。他们对生源的定位是,绝大部分属于全县二流水平。学校以二流水平学生的学习能力为教学起点,教师准备与组织教学都以这部分学生能够接受、理解和完成学习任务为掌握难度和进度等的主要依据。“不收你,是为了对你负责”,学校“婉言谢绝”部分慕名而来但成绩达不到标准的学生及家长。是啊,他们对每一个个体都是负责任的,而绝不出于赢利目的把根本无法适应学习要求的学生招收进来,然后让其做学习的“看客”,或者放任自流。这里所体现的实际上就是一种“一个都不能少”的精神,是一种更深层次的平等精神。
平等精神是“平民教育”之魂,也是“平民栟中”的办学之魂。学生选科也是这样。前年,只有17人选了政治、地理,为此学校开设了一个“政地班”;去年,有极少数学生远离“正轨”,要求文理兼选,选择生物、政治,学校为他们专设了“生政班”。按常理,选科较为“怪异”的学生成绩都不太好,未必是出于对所选科目的兴趣,而往往是对另一些学科的逃避,也可能是个人希望的一次转移和重新寄托,很多学校对此是做学生工作,“纠偏导正”。栟茶中学却认为,选科是国家赋予学生的权利,学校必须尽可能满足学生要求,维护其权益,让“少数”与“多数”一起,平等分享教育的资源和机会。后来的事实证明此举的正确,这些学生都以大大胜出自已原有水准的成绩进入大学。
学习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学生学业既可能进步,也可能退步。一位生物老师说,班上一个同学整体成绩较差,情绪不好,课后他找该生谈心。他说,学习成绩不好不要紧,关键是要不要学好,想不想进步;生物是一门新的又比较容易学的科目,你不比别人起点低,完全可以学好,学好了就有信心,有信心了,就肯定能学好其他所有学科。他的“逻辑”似乎过于简单直白,但在他的期待和鼓励下,该生确实发生了很大变化。
“不是为了少数,也不是为了大多数,而是为了每一个。用2001年美国‘高中学生年’活动提出的口号说,就是‘放远我们的目光,绝不让一个高中生落后’”,2004届年级主任王东宁说,“有一些学校在高考报名前想方设法‘泻肚子’,对后进生隐瞒不报,这在我校根本行不通。没有特殊情况,学校不允许任何一个学生休学,更不让他们辍学。学校给每一个班级定目标,目标能不能实现主要看后进生,因此,每一位班主任和教师都把后进生看作自己的宝贝,在他们身上投入更多精力和关爱。每年高考之后通过声讯台查分,班主任一般只查平时最后的几名,如果他们都能考好,自然是‘颗粒归仓’,‘高枕无忧’了。”
“平民栟中”的理念还表明了他们对质朴校风、朴实课堂的自我认定、自我相信。栟茶中学高考好,是近几年才“名噪一时”的;而栟茶中学校风好,却早已广为人知。这不需要你长期“耳濡目染”,只要看一看学生的夜自修,你就会油然而生一种“校风风人”的舒畅。110多亩的校园里灯火通明,却静得没有一点声息;随便走到哪个班级走廊上,你都不会引起学生的注意。他们太专注、太“入定”了,这样的情景很容易使人想起“板凳要坐十年冷”的古训。教学校长王继兵说,前几年镇上偶尔停电,那一刻学校绝不会人声鼎沸,骚乱四起,学生都很自觉地点起蜡烛继续静心夜读。校风由此可见一斑。
课堂教学以朴实见长。教师们奉行“真理是朴素的”信条,反对和杜绝各种“追风”的和形式主义的教学行为。他们的课也许不那么好看、好听,特别是高三的课,可能显得还有点土气,但行家却知道,师生的思维在进行着十分活跃和激烈的碰撞、对流,目标的达成度非常高。我随机听了一堂高三语知复习课,那种大密度、宽幅度的训练与反馈,对于有多年高三语文教学经历、经验的我来说也有一种“超荷”感,回过头来想,学生在这一课里确实能长进不少。
“风格即人”,与其说栟茶中学校风好、学风好,不如说这里的“人”好。在学生身上,你根本看不到“娇”、“骄”二气,而纯粹是平民子弟奋发有为的精神风貌;在领导和教师身上,你也绝对找不到夸夸其谈、哗众取宠的影子,一个个都显得那么低调而又主动、平和而又直率。夏丏尊先生说过一句很有哲理的话:“平的才是大的。”在栟茶中学,你一定会对此获得最亲切而又深刻的感受。
“平民栟中”既是对学校过往生活的简明刻画,也是对学校未来发展定位的思考和规划。栟茶中学硬件设施相当不错,现代化水平较高,俨然一座小小的“田园都市”。但令我惊讶的是,该校竟没有任何负债和贷款。姚校长说,我们不是一味把学校“做大做强”,不去“用明天的钱来办今天的事”,更不追求所谓“贵族化学校”的幻景;我们的原则是,既尽力而为,更量力而行,要为未来蓄足可持续发展力——“暴富”不是他们的期求,以平民的耐心、韧性和后发的力量踏踏实实过好每一天,走好每一段路,是“栟中人”对自我未来的设计!
三
“十年辛苦不容易,看似寻常却奇崛”。“平民栟中”是平常、平易、平淡、平和的,却绝不平庸——他们拒绝平庸!他们有争创一流的信念和永不服输的意志,他们说,“扫地也要扫出个全国第一”。坦率地说,我从“栟中人”心灵深处读到一种耐人寻味的东西,我以为,它就是一种“贵族精神”。陈独秀在《敬告青年》一文中说:“所谓的贵族精神,指的是一种高尚的人格理想、高贵的精神气质和高雅的审美情趣,其中,人格力量最为重要。”正是由于它的强力支撑,“平民栟中”内涵和底气才日益丰富、充盈,也才能不断地“追求卓越”(学校的办学宗旨之一)。
栟茶是一片相对贫瘠的土地,相应的,教师的经济待遇、学生的生活及学习条件都不太好。但师生却有着高尚的精神生活、高贵的精神气质,而绝没有一点卑微、猥琐的感觉,我时时能感到,他们就是自己精神领地中的“王者”。
采访中,我许多次听老师们说:“我们工作是辛苦的,但内心都有一种幸福感,觉得很值。”“我走进课堂很愉悦,很开心,有一种精神的享受,心情好就不觉得苦。”一位江西鹰潭来的青年客籍教师说:“我在这里成长得比我的许多大学同学快得多,我工作着,成长着,快乐着。”当我问老师们对高三工作以及高考目标有何看法时,他们说:“我们把高三教学当作一件事业来做。”“学校和我们共同制定的目标对于我们来说是一种压力,更是一种荣誉,一个自我超越的平台。”我问,如果有可能改变自己的工作和环境,是否愿意“另栖高枝”,一位政治教师引用哲学家德谟克利德的话说:“我宁可推演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而不愿去做‘王’。”
“贵族精神”是个体的一种内心体验,而在栟茶中学,它还发育于群体精神的沃土之中。一位语文教师说:“我校师生从整体素质和水平看,就像是一支二流球队。二流对一流,没有球星,只有靠全队的力量。”该校实施整体性考核,避免了学科、教师以及班级之间无序和无谓的竞争。在一个年级或一个学科中,各班成绩基本上没有差距,如果有一个班或一个学科明显差了,大家集中起来共同攻关。这种考核和管理机制使全体教师特别默契、和谐、团结,此种氛围又非常有利于雍容宽厚、澄明大度的精神气质之涵养和形成。
与此相“匹配”,学生则有着文明的举止、优雅的气质。课间你肯定听不到一句粗俗的话语,肯定看不到有学生在追逐打闹。即便是三五个学生走在一起,你听他们有说有笑,但也绝不是吵吵嚷嚷,他们“不习惯”于以大声喧哗来打破校园的静谧。一位教研员告诉我,上个月他们在该校开展教研活动,二十几位同志去会议室,在楼梯上巧遇一个班的学生搬着课凳出去参加活动。没有老师组织和要求,他们自觉靠边停下,行注目礼,坚持让客人先走。
不要因此以为该校学生拘谨木讷,我与他们交谈,几乎每一个人都能流畅得体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有的显得还颇为“儒雅”。一位同学说,这是学校和老师教导的结果,是校风熏陶的结果,也是努力成为社会英才的远大志向对个人行为的一种潜在规范和约束的结果。“凡有所学,必成性格”,当一个人对文明、优雅、崇高等的追求和趋向成为一种“性格”的时候,它的力量无所不在,无往不胜!
写到这里,我想起一个“没有蛀牙”的故事。期中考试,某文科班数学成绩列年级末位,数学老师很诚恳地对大家说:“这是我将近二十年教学生涯中的第一次。不过,期中考试不是我们最终的目标,我们有信心和勇气迎接一年多以后的高考,我们的目标是——”学生齐声应答:“高考!”老师摇头,微笑:“不,是‘没有蛀牙’!”全体学生竟为老师的话语感动得热泪盈眶。果然,到了期末,该班数学跻身年级上游……这个故事很容易使人想起“幽默”两个字,但我想,只有把“幽默”理解为深幽广远、静默待发,才是对师生情怀的真切体悟。而深幽广远、静默待发,不正是对“贵族精神”一个侧面的写照?
“我常常为我们的老师所感动。而老师们又天天感动学生,学生天天感动老师,大家天天感动领导,领导天天感动大家。”姚校长这样说。栟茶中学是一个极富磁力的“感动场”,在这个广大的“场”中,物欲社会里太多世俗的东西很难找到落脚点,这里确实是一方难得的“诗意栖居地”!
四
我无意于全面反映栟茶中学的办学经验、办学成绩,更无意于不厌其烦、条分缕析地介绍他们在教学管理尤其是高三复习组织管理中“严、精、实、细”的做法。我总觉得,这些做法是黑格尔所说的“这一个”,未必适用于所有学校,也无必要“全线推开”。我只是试图从一个角度循果溯因,挖掘或揭示一点精神层面的、带有一定本质规律性的东西,它们或许才是真正的“教育之道”。
高考也许是一个永久性的争议话题,高考考得好甚至创造出所谓的“奇迹”,则更不免为人们所揣测、争议。也有一些人质疑栟茶中学,自然,栟茶中学不是、不可能是样样都好,尽善尽美,他们也在不断反思、调整、修正和完善自我。但有一点,我们不宜主观臆测栟茶中学以及其他一些高考优异的学校或地区,以为他们一定是在搞“死揪蛮干”的应试教育,甚至推想那里一定是一个没有人情味、不能见阳光的“炼狱”。恰恰在这些方面,栟茶中学实现了有力的悖反:学校严格禁止争时间、拼消耗,反对题海战术,要求教师浓缩资料精华,以自己的辛勤劳动换来学生的相对轻松;严格保证学生每天八个半小时睡眠和一小时锻炼,学校自创的、被誉为“南通学校第一拳”的“课间拳”能起到较好的强身健体作用;学校的各种文化生活可以满足学生的精神需求;特别是,和谐奋进的人际及文化氛围更赢得社会、学生及各界的一致好评……一位专家说,栟茶中学的做法很难说是艺术的,但可以说是科学的。我同意他的观点,但要补充一点,把科学“演绎”到一个更高的水准,“教育艺术”境界庶几可成矣!
“平民”不是“贵族”,“平民栟中”不是“贵族栟中”,但“平民”却可以养成“贵族精神”,有了这种文明、大度、宽厚、高尚的人格精神,我们就能在教育的现实和理想之间找寻到一条达成的路径,从而让教育的理想实现“软着陆”……
(作者单位:南通市教科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