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拉第的笔记——一个教学案例及其反思
一. 案例故事
我于2001年9月~2002年6月担任本校2002届(3)班(九年级)的物理教学工作。该班学生小王是一位创新思维活跃、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对物理学科很有兴趣,曾在研究性学习中主要承担设计和制作自动水位报警器,并开发了一套电脑程序与之配套。然而他的学习习惯比较差,比如作业字迹潦草,课堂笔记马虎等。在一节普通的物理课上,发生了这样一件事:
在一节课的开头,我提醒学生:“今天我们开始学习电学方面的知识,请同学们打开笔记本……”(我一贯强调做课堂笔记)我的话音未落,只听到坐在第一排的小王说了一句:“笔记值多少钱一斤?”当时由于课堂秩序良好,非常安静,他的声音虽然不响,但却传遍了整个教室。我先是楞了一下,马上觉得对于学生的这种错误观点和言论教师必须有所反应,必须在授课之前对这件事作出妥善处理。当时我可以采用批评、正面教育和侧面引导三种方式,用哪一种方式比较合理呢?我突然想起了科学家法拉第有记笔记的良好习惯故事,于是我决定先搁置教学内容,用讲故事这种侧面引导的方式来处理这一事件。我说:
“在回答小王同学有关笔记值多少钱一斤的问题之前,我先给大家讲讲法拉第和他的笔记的故事。
法拉第是英国著名的物理家家。他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发明了电磁学史上第一台电动机和发电机。他的发现和发明使人类进入电气化时代。然而法拉第从事科学事业的路途并不平坦。1791年9月22日法拉第生于伦敦,父亲是一个铁匠,一家人生活贫困。小法拉第13岁便辍学进入一家书店当学徒以维持自己的生计。但是法拉第热爱科学,在书店工作的空余时间博览群书,而且他养成了一个良好的习惯:记读书笔记,并利用他学到的装订技术,将自己的读书笔记装订起来。一次偶然的机会,他的老板将法拉第的读书笔记给一位名叫当斯的顾客看。当斯先生对法拉第非常赏识,第二天给了法拉第一张皇家学会的科普讲座门票。法拉第如获至宝,并听到了当时皇家学会的灵魂人物汉·戴维爵士(英国著名化学家,是化学史上发现元素最多的科学家)的4次化学讲座。法拉第每次听讲座都认真地做笔记,并把这些笔记装订成册。后来,法拉第将自己的笔记寄给了戴维。戴维爵士看到之后大吃一惊,只见笔记书法工整,配图精确。戴维被深深地打动了。之后,法拉第成为戴维的助手,从此开始了自己的科学研究,并为人类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同学们从法拉第的故事中不难看出,在法拉第由一名贫穷的小学徒成长为一位著名科学家的过程中,有两次重要的机遇——认识当斯先生和成为戴维爵士的助手,而帮助他抓住这两次机遇的正是他平时养成的记笔记的良好习惯。我想说到这里,同学们可以再考虑一下,笔记到底值多少钱一斤?”
当我讲完上述故事后,小王同学低下头,连说:“惭愧!惭愧!”
接着,我开始正式上课……
回顾这件课堂上发生的事件,我首先反思了自己对这件事的处理。在学生发表了错误的言论后,如果置之不理,继续上课,那是一种教育上的失职,显然是不可取的。而教师的“反应”可以有三种,一是正面教育,说记笔记是如何重要,使学生认识到自己认识上的错误;二是压制批评,强迫学生接受自己的观点;三是从侧面引导,通过讲科学史上真实故事的形式让学生自己反思并纠正自己的观点。在实际处理上,我采取了第三种方式。我认为,粗暴的压制、批评只能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甚至有可能会影响到他学习物理的热情和兴趣,这样既不利于对其进行思想教育,更可能影响学生的发展;而正面的教育虽然比粗暴批评好些,但学生对教师的大道理说教一般是不以为然的,正面说教会显得空洞苍白,学生即使表面接受,其内心也不会认同。因此我采取了侧面教育的策略,从一个与物理学(实际上是物理学史)有关的故事出发,从加以引导,选用的事例又针对学生的“责难”,巧妙地回答了“笔记值多少钱一斤”的问题,不但教育了小王同学,也对全班学生进行了一次思想教育,从而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通过这件事,小王同学以后记笔记认真得多了,同时仍然保持着对物理学科的极大兴趣。
二. 反思之一:理科教师需要一定的人文底蕴
我认为自己对这件事的处理是非常得当的,但有时在回味之余,又会问自己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我自己不知道法拉第有记笔记的好习惯,同时又不知道其他类似的故事,我会怎样处理这件事呢?”
我思考的结果是:自己知道法拉第的故事并非出于偶然。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就发现,对自然科学知识本身具有浓厚兴趣的学生只占全体的一部分,而对科学史上的故事(特别是有趣的故事)大多数学生都很感兴趣。因此除了教学上参考书籍之外,平时我还比较注意阅读物理学史方面的书籍,搜集、积累相关教学资料,以备教学之需。因此在发生“笔记价值”的问题时,能迅速作出反应,法拉第的故事信手拈来,挥洒自如。
发掘更深层的意义,我觉得这与教师自身对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理解有着密切关系。19世纪(特别是20世纪)以来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为人类带来了幸福。但是,一种“唯科学独尊”的科学主义思潮也应运而生。科学主义发展到后来,慢慢成为一种极端的思想,它把科学、技术对自然图景的看法、信念上升到本体的高度,导致科学知识对于人文知识具有一种“傲慢与偏见”,因而成为一种独尊科学知识而傲视其他知识的思想。人文知识分子对科学技术知识冷淡疏远,科学知识分子对人文知识分子存在一种“傲慢与偏见”。
理科教师由于自己所学专业的关系,受科学主义思潮的影响在所难免。一方面是由于理科教师多是学习和教授自然科学学科出身,对人文知识就不够重视,对人文知识的重要性缺乏清醒的认识;另一方面,由于理科教师所接受过的教育内容本身具有片面性,使他们的知识结构不够完善。以我自己为例,在上海师范大学物理系就读期间,《物理学史》仅作为一门选修课程出现,大部分物理专业的本科生没有修到这门学科)。由此对于理科教师个体而言,其知识结构不尽合理完整,从而导致他们在以后的教学中只重视自己的专业知识而忽视其他知识(特别是人文知识)的情况。
由此可见,在理科教师中存在着思想意识上“重理轻文”,知识结构上“理重文轻”的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是会影响到对学生的教育的。现在,许多教育界的能人智士已经注意到这一问题,并提出了“强调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确立新人文主义”的口号。对于理科教师个体而言,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科学知识需要人文精神的关怀,要重视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在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还要具备相关学科的知识。理科教师要具备一定的人文知识底蕴(特别是与自己所教授学科的相关人文知识),使自己更具人文精神,只有自己具备正确的科学—人文观,才能更好地教育学生。
三. 反思之二:学科教师必须重视对学生的学法指导
学生提出“笔记值多少钱一斤”这个问题,反映了学生对记笔记的重要性缺乏应有的认识,也反映了教师在平时教学对学生缺乏学法指导的事实。
对于小王同学而言,他的问题在于对记笔记这一学习行为所具有的内在价值认识不足。课堂笔记的作用有三:一是在课堂上能帮助学生争取时间及时初记有关学习内容(根据是遗忘规律原理);二是在课后能帮助学生回忆老师在课堂上讲述的内容,更好地消化、吸收、巩固学到的知识;三是复习时整理课堂笔记还能帮助学生理清知识脉络,从而建构学生自己的知识网络。因此记笔记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在平时学习中养成这一好的学习习惯是非常重要的。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在给《中学生》杂志复刊词中有这样一段话:“凡是好的态度和好的方法,都要使它成为习惯。只有熟练得成了习惯,好的态度才能随时随地地表现,好的方法才能随时随地地应用,好象出于本能,一辈子用不尽。”学习习惯是我们在学习活动中比较稳定的行为方式,习惯成自然。叶老的话,道出了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性。
小王同学由于不具备上述认识水平,因此会如此藐视记笔记的作用。小王同学的这种“无知”给作为任课教师的我敲响了警钟:学生出现这样的认识问题,教师是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我平时虽然要求学生必须做课堂笔记,但是没有对学生宣传做笔记的作用和好处,以及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的重要性,因而导致了学生不能认识笔记的内在价值,出现认识上的偏差。
由此给我的启示是:学科教师不但要教好自己的学科知识,还要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对其进行学法指导。更重要的是:教师应在平时的教学中渗透正确知识价值观的教育。在人们又必须面对“终身学习”这一任务的今天,对学生进行这样的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综上所述,从这一教育案例中,我深刻体会到作为一名新世纪的教育工作者,必须学习更多的教育理论知识,提升自己的教育理念,更新教育观点,完善知识结构。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新世纪教育的需要,培养出合格优秀的人才。
站得更高,才能看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