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jpg


 首页 > 教师频道 > 教研组 > 综合教研组 > 交响神韵 > 名曲欣赏

《培尔·金特》组曲
作者(来源):摘录    发布时间:2007-01-23

《培尔·金特》组曲

 

十九世纪以来的近代组曲,无论是题材内容,还是体裁结构,都更加多样、灵活。它可以选取民歌编成民歌组曲,如里亚朵夫的《俄罗斯民歌八首》;也可以选取歌剧、舞剧的精彩段落集成组曲,如柴可夫斯基的《天鹅湖组曲》;还可以摘取电影配乐编成组曲,如肖斯塔科维奇的电影《牛牤》组曲。有趣的是,有些戏剧早已在舞台上消失,但是,由于杰出的配乐却使它们名垂青史,例如挪威作曲家格里格的《培尔·金特》组曲就是典型的例子。

格里格应邀为易卜生的诗剧《培尔·金特》写配乐,完成后,他从配乐中选了八首曲子组成两部组曲,即《培尔·金特》第一组曲和第二组曲,这两部组曲都成为了格里格的代表作品。

培尔·金特是挪威民间童话中的富于幻想的任务,有“挪威浮士德”的别名。他放纵好色,见异思迁,长期离家在外,冒险、游荡,晚年病弱潦困,最后死在始终忠贞于他的未婚妻维尔索格的怀中。

第一组曲共四个乐章:①晨景、②奥塞之死、③阿尼特拉舞曲、④在山神的宫殿中。

①“晨景”——原为诗剧第四幕第五场的前奏曲。主人公远涉重洋来到摩洛哥,本曲是描写摩洛哥海岸清晨景象的音乐。长笛吹奏出牧歌式的主题,就像北欧清晨静谧清新的抒情画面,表现了培尔·金特所向往的理想乐园(片段1(片段2

②“奥塞之死”——母亲奥塞弥留之际,培尔·金特赶了回来,他为母亲追忆儿时的景象,并用幻想的故事陪母亲去赴天堂的盛筵。在全剧中,这是非常动人的一场。格里格的这段配乐悲壮肃穆,可称为一首悲歌或葬礼进行曲。

③“阿尼特拉舞曲”——选自诗剧第四幕第六场。在沙漠绿洲中,一座阿拉伯酋长的帐篷里,酋长的女儿阿尼特拉正用舞蹈对培尔·金特献媚。这段音乐描绘的正是这一场面,是一首具有东方风格的舞曲。(片段3

④“在山神的宫殿中”——是描写培尔·金特落到山神手中,魔穴里群魔乱舞的音乐。在主题的变奏发展中,乐器递增,力度渐强,音区、速度等均做变化,气愤愈加疯狂(片段4

这部组曲有四个乐章,从外表开很像交响曲的四乐章的结构。但是这四个乐章是各不相关的,地点不同、人物有别、内容各异,只是按对比的原则组织在一起,全曲没有一条共同的主线,所以同交响曲是泾渭分明,迥然不同的。

第二组曲也有四个乐章:①英格丽德的悲哀、②阿拉伯舞曲、③培尔·金特归来、④索尔维格之歌。

①“英格丽德的悲哀”——又称“诱拐新娘”,原为诗剧第二幕的前奏曲。培尔·金特在一次乡村的婚礼上,拐走了朋友的新娘英格丽德,把她带到山上,玩弄后又将她遗弃,说他真正爱的是索尔维格。这段音乐以英格丽德为主要形象,表现出一种非常激动和无奈的情绪,堪称为一首奇妙的挪威哀歌。

②“阿拉伯舞曲”——原为第五幕中阿拉伯舞蹈场面的配乐,乐曲带有女声合唱,具有浓郁的东方情调。

③“培尔·金特归来”——原为第五幕的前奏曲。在第五幕中,主人公的形象已经是一个须发斑白的老人,他站在返回挪威的轮船上,衣衫褴褛,神情冷酷,偏偏在夜里又碰上海上风暴。乐曲描绘了惊涛骇浪的险景,最后由木管吹奏出悲伤的旋律,表现了培尔·金特懊丧的心情。

④“索尔维格之歌”——原诗剧第四幕第十场的配乐。挪威北部森林中的一间茅屋,索尔维格坐在门前,等候培尔·金特的归来,她唱着“冬去春来,周而复始,总有一天,你会回来。”编入组曲的这首乐曲,经作者改变为纯器乐曲,去掉了原来的歌唱声部。乐曲的旋律十分优美,荡漾着哀愁的第一主题(片段5和洋溢着希望的第二主题(片段6,形成鲜明的对比,是整部组曲中的名篇,也是格里格最成功的创作之一。

尽管第二组曲中的《索尔维格之歌》确属杰作,但总的来说还是第一组曲更为流行。

音乐家

 


格里格

格里格(Edvard Grieg1843~1907)  挪威最杰出的作曲家。1864年开始从事研究挪威民间音乐的工作。1867年创办了挪威音乐学校。后期作品,一般都采用短小抒情形式,十分成功。他在音乐事业上虽不象有的作曲家那样不顺利或遇到厄运,但差不多毕生在和病魔作斗争。尽管如此,他还是完成了自己的伟大工作,并使自己成为一流的近代作曲家。挪威人民敬爱他,死后还举行国葬。

 

版权所有:上海市南洋模范初级中学 联系地址:天平路200号 邮政编码:200030 联系电话:62825748
您是第 位光临本站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