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浦东周家渡社区医院中医科内,空留下一张冷冷清清办公桌。墙壁上挂满了数十面“医德高尚”、“妙手回春”字样的锦旗,那是人们对陈海新医生由衷的赞扬。办公桌上仍摆放着陈医生微微含笑的照片,她的身影仿佛还留在人们身边。“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首诗是对她最好的注解。今年2月2日凌晨2时,病魔无情地夺走了海新年轻的生命。而她在37年短暂的人生旅途中,燃烧了无限的光辉,她是“轮椅上的白衣天使”!
忍痛行医14载治疗患者超过23万人次
陈海新患有先天性小脑扁桃体疝和颈髓空洞症。随着年龄增长,疝体渐渐侵入她的颈髓,阻断神经传送,使身体不听使唤。但陈海新没有屈服于命运的捉弄。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她考入上海中医药大学,毕业后成为周家渡社区卫生中心中医科医生。14年来,她一共为23万人次患者提供医疗服务,最多一天的就诊量达118人。
在医院工作的前几年,她的手脚还能自由活动,但疾病在短短几年里迅速侵蚀着她的身体,使得她大半身体瘫痪。在行医时,她靠左手和木椅支撑身体,用右手为病人搭脉诊断。因为行动不便,从家到医院不到10分钟的距离,她必须提前2个小时起床做准备;陈海新所在的楼面没有厕所。为了省下上下楼梯上厕所的时间,每天工作时间她尽量不喝水,直到回家以后才大杯大杯地喝白开水,有时因为喝得太急,心脏都受不了;病痛来时全身如刀割一般,但她始终咬牙坚持,微笑面对每一位病人,让他们感受家一般的温暖。
“生命不止,奋斗不息。”生前,陈海新一直用这句话激励自己。她在日记本上写道:“我的病无药可医,生命注定短暂,所以多做一些工作,我的生命价值就大一些。”直到最后一天上班时,她还为34名患者看病,开出20多张药方。那时,她的手已经不听使唤,但她强忍痛苦,一笔一划耐心地记录了每一名患者的治疗用药情况,为将来接诊的医生提供方便。
“有病找海新”成了社区居民口头禅
陈海新所在的周家渡社区有13万居民,老人多,病人多,医疗服务是社区的热点问题。“有病找海新”,成了社区居民的口头禅。许多第一次看中医的人在她这儿就诊后,加深了对中医的了解和信任,把她当成了“终身医生”。她的影响还超过了社区。浦西、南汇的一些病人经常慕名而来,排队就诊。
家住闸北区的患者钱有玉每月换乘两部公交车,多花八元钱找海新看病。她说:“退休前在家附近看西医,每次都要配几百元的药,慢性病也没有多大好转。但吃陈医生的药,一周就十几块钱,病情明显好转。”患者颜英美一谈起陈海新也是赞许不已:“我在陈医生这里看了十年病,从来没有见过她不笑的面孔。”让她更佩服的是,陈医生不仅医术高明,而且一语道出了她的心病——大儿子得肝炎早逝,她积郁成疾。每次开药时,陈海新都疏导她:“你儿子没了,还有女儿外孙,她们不希望看到你这样啊!你年纪大了,凡事一定要想得开才行啊!”
陈海新回家以后还不忘病人,她经常翻阅书籍,琢磨一些患者的病情和治疗方法。直到离开人世前,她告诉妈妈还有一个心愿未了:她曾经和南汇一名姓曹的病人约好复诊时间。她已经为这名病人研究好了新药方,但是他一直没有来。
生活朴素 用所有积蓄为家人购置住房
陈海新从小就很孝顺,4岁起开始不吃独食。海新很喜欢吃海鱼,但她总是把鱼身留给外婆、父母和弟弟,自己吃鱼头鱼尾。1999年外婆病重,每周六她替妈妈陪着外婆,还关照给外婆买蛋糕、西瓜等食品。有一次海新的爸爸突然昏倒,她亲手喂爸爸吃药。
海新生活朴素,一生中没有戴过什么首饰。但在2004年,她用自己行医的全部积蓄,为父母和弟弟购置了一套三室两厅的住房。她还为弟弟购买了10份养老保险。今年年初,海新病重,不得已离开工作岗位,回家休息。为此,她一直自责:“我现在成了不劳而获的寄生虫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把你们二老都拖垮了……”
捐献遗体角膜 生命最后绚烂的余晖
2006年10月,陈海新的健康每况愈下。她知道自己可能不久于人世,便作出决定——要把自己的遗体和角膜捐献给医疗事业。父母一开始反对她的想法,但是她努力说服父母:“我得这个病很罕见,很痛苦,如果我把遗体捐献出来供医学研究,说不定以后得了这个病的人会有救。我的角膜也还有用,为什么不留给需要的人呢?”父母含泪支持了她的决定,并帮她办理了遗体捐献事宜。
在生命的最后时刻,陈海新忍受着病魔带来的巨大痛苦,母亲哭着请医生给女儿用“狠药”,海新却摇头拒绝了。她说:“我要把病灶完整地保留下来,不能用药糟蹋了。”今年2月2日凌晨2时,陈海新在家中病逝。上午10时,距离海新去世不到8时,她的遗体如愿送到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完成了她对医疗事业的最后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