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jpg


上海市南洋模范初级中学招生简章
 首页 > 德育园地 > 教育动态

冰雪肆虐的假期 学生们是这样度过的
作者(来源):K12新闻    发布时间:2008-03-03

编者按

 

  与往年不同,今年的寒假期间正值冰雪肆虐。日前,本报记者采访了几名大学生、留守儿童和打工子弟,他们有的积极参与受灾地区的救援工作,有的留在北京感受城市文化,有的与家人团聚享受家庭温馨。虽然过法不一样,但是学生们都度过了一个特别而有意义的假期。

   大学生:真心为受灾家乡做点实事

 ■本报记者 柴葳

  “您好!是扶贫办吗?这里是中国扶贫基金会,请把您的传真号说一下。”北京,除夕正午的阳光洒在中国扶贫基金会紧急救援项目部办公室一个一平方米的“格子”里,北京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学院07级本科生韩海军,正在这里经历着他人生中第一个远离家乡的春节,以学生志愿者身份为遭受雪灾地区的救援工作服务。

  韩海军的家在贵州省习水县二郎乡,“地上厚厚的积雪,停电一个多星期了”,这是他对家乡现状不多的了解。“听同学说家里缺煤、缺米、缺菜,假期过得很不是滋味儿。我没有钱,但想用我的劳动为家乡做点事,多少帮一点忙,这样也可以减少一点想家的念头。”在家家户户张灯结彩喜迎新春的日子里,紧急救援项目部略显拥挤的办公室里找不到一点年味儿,一个个忙碌的身影和不时响起的电话铃声背后,是雪灾救援这个唯一的主题。

  隔着两排“格子”,几米开外另一个“格子”里,北京交通大学机电学院05级本科生马举帅在热线电话前不停地忙碌着,平均两三分钟接听一个捐助热线电话。“青海一个退休职工把自己仅有的退休金都捐出来了;内蒙古一位老牧民,看到南方雪灾的报道后就难以入睡,跑到很远的县城去捐款……”负责接听个人捐助电话的马举帅,把一个个电话里听来的感人故事深深地烙在了心里。

  每年春节,马举帅都要早早赶回远在贵州省威宁县的那个小山村,今年,大雪阻住了他回家的路。

  回不了家的马举帅听说中国扶贫基金会缺人手,第一个报了名。一上午接听处理几十个电话,前方紧急的灾情让他丝毫不敢懈怠,经常忙到下午3点才能吃上午饭。除夕前夕,学校组织去首都体育馆看演出,好多明星都会到场,手里攥着价值100元的免费门票,想到那些灾区急需救援的人,马举帅毫不犹豫就把票送给了别人,自己到扶贫基金会加班去了。“帮助了需要帮助的人,觉得自己的心里暖洋洋的。”马举帅笑容灿烂。

  同样是北京交通大学的本科生,同样来自贵州贫困山区,同样以志愿服务的方式度过自己第一个离家在外的春节,韩海军和马举帅忙碌得甚至没有时间坐在一起,聊聊家乡,谈谈未来。但这个春节对他们来说,非常特别。在一场突如其来的雪灾面前,一群曾经经历艰辛与苦难的年轻人,选择了坚强与责任,也深深地体味到了人生的意义与成长的快乐。

 

打工子弟:在异乡的春节文化里成长

 

■本报记者 赵秀红

  大年初八的早上,在北京海淀区西平村西边的一条小路上,12岁的严小玉边跳边走,像一只欢快奔跑的小鹿,在冬季枯黄空旷的田野的映衬下,桃红色的羽绒服格外醒目、充满活力。

  这条路严小玉每天必走,从这条路左拐,就是严小玉就读的巨山小学,这所学校里,90%的孩子都是打工子弟,不过,像严小玉这样,选择留在北京过年的孩子并不多。

  对刚刚过去的春节,严小玉觉得很满意。除夕的晚上,按照老家的风俗,严小玉跟弟弟一起给长辈磕头拜年、说吉祥话、收压岁钱。“是真的磕呀!我们拿着垫子放到长辈面前,正儿八经地磕头,不磕不给压岁钱!”严小玉的大眼睛直忽闪,多年的北京生活让她的口音里一点重庆味儿也没有了,但重庆妹子的直爽劲儿还在。

  初一早上,严小玉跟父母、弟弟起了个大早,四五点钟就赶到了八大处公园拜佛,严小玉小大人似地解释,这叫祈福,爸爸妈妈都是做生意的,想讨个吉利。在严小玉的口袋里,还特地放了一张贺卡,是除夕晚上写好的,打算送给班里最好的一个朋友,朋友是成都的,大年初三就要离开北京,转学回到家乡了。由于打工子弟的流动性比较大,严小玉这样的孩子,好像要比同龄人更早地尝到朋友分开的感伤、依恋、挂念,但这好像一点也不能阻止他们精心培育童年时光的纯洁友谊。

  除了这些,最让严小玉感到兴奋的是,祈福之后,父母带着姐弟俩到北京石景山游乐园参加了“洋庙会”。阿拉丁神毯、珍珠屋、“老外”游街……各种刺激又好玩的游戏让姐弟俩乐不可支,整整在庙会里泡了一天!平时爸爸妈妈哪有这么多时间陪着玩?严小玉买了一个面具戴着,图案是外国人参加舞会的那种,夸张的眉眼,好看的羽毛,严小玉穿梭在人群里,撒开脚丫子疯玩,真是开心!

  中国味、洋味的年都过上了,严小玉还是有自己的担心,春节时给奶奶打电话,奶奶说重庆初二、三、四都下大雪了,快齐腰深了,她从小跟奶奶最亲,“北京的烟花漂亮,还有游乐场,我喜欢在北京过春节,老家那里到处是大山,过年没什么好玩的,只能串亲戚,但我舍不得奶奶。”

  喜欢北京,也牵挂家乡,北京和家乡以相同的和不同的内容丰富了他们的春节记忆,在两地春节记忆的比较里,这些孩子在慢慢成长。比起同龄的孩子,他们以自身的经历体验着文化差异、风土人情、师生友情、亲人团圆的多重韵味,过这样的新年,对严小玉们来说,何尝不是一种历练,一种人生经历呢?

 

留守儿童:一年的期待盼来温馨团聚

 

 ■本报记者 李益众

  从广东东莞市到湖南东安县的汽车晚点,李益民回到家,已经是深夜1点多钟。妻子陈启娅小心地把耳朵贴在瑶瑶的房门上,很想进去,又怕吵醒了睡梦中的女儿。静静地听了一会,轻手轻脚地倒回来。

  “爸爸!妈妈!”瑶瑶稚嫩的声音从卧室传来。奶奶有些意外:“我去接你们时,她正睡得香呢。”

  “我根本就没睡,你们一回来,我就晓得了。”瑶瑶神气地说。

  李益民夫妻俩常年在广东打工,每年春节才能回家与孩子团聚。8岁的瑶瑶就跟着奶奶住在县城里读书,再加上姑妈家的表姐兰兰和表弟瘦瘦,组成了这个四人留守家庭。

  自从爸爸妈妈回来后,瑶瑶多了撒娇的机会,也活跃多了。另一方面,瑶瑶也更“累”了。每天吃饭,盛饭的工作都交由瑶瑶来做。父母回来了,孝顺爷爷奶奶成了比功课更重要的东西。

  过年了,瑶瑶在感受欢乐的同时,也感受着难得的亲情,感受着不同的教育方式。

  1月30日中午,兰兰正在洗碗,外出打工的妈妈李红云来了一个电话。她告诉女儿,因为冰雪阻碍了交通,爸爸妈妈过年都不回来了。接电话的时候,兰兰一副若无其事的样子。洗了碗,就偷偷地跑进了自己的房间,把头埋得低低的。

  第二天,爸爸陈荣安又打电话回来了,给兰兰带来一个好消息---爸爸马上就要回来。爸爸回家,瘦瘦既喜又忧。陈荣安回来的时候,奶奶没少向他给瘦瘦“告状”,这让瘦瘦挨了不少训斥。

  长期以来,奶奶对如何教育好这三个孩子感到有点为难。“我老了,煮饭洗衣服还勉强可以。他们的父母都离得那么远,管不了孩子,怎么教育得好啊!”

  新的一年,对这三个孩子来说,父母的关爱依然只能通过电话声才能感受到,奶奶依旧会把饭菜做好把衣服洗干净。伴着奶奶的唠叨,孩子们有着整整一年的对于下一个春节的期盼。

 

 

  

  日前,北京新公民学校的打工子弟在展示他们的绘画作品。新华社记者 张旭 摄

  寒假期间,安徽省安庆市长风乡中心小学的20多名留守儿童在阅读经典少儿读物。储永志 卢忠军 摄

  日前,160多名大学生在重庆市铁路公安部门的组织下,进行票源调查,协助铁路公安部门打击票贩子。新华社记者 刘潺 摄

  首都大学生志愿者近日来到北京市房山区长阳镇篱笆房村,开展“三下乡”活动。本报记者 王鹰 摄

  《中国教育报》2008年2月17日第1版


 

版权所有:上海市南洋模范初级中学 联系地址:天平路200号 邮政编码:200030 联系电话:62825748
您是第 位光临本站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