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jpg


 首页 > 教育教学 > 课程建设

理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走向创新与体验
作者(来源):[暂无]    发布时间:2009-03-06

理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走向创新与体验

——南模初中探究性课程的组织与实施

课程改革明确将“探究性课程”纳入新的课程体系。但是,作为一门发展、动态、生成的新课程,在实践过程中还有许多值得探索的地方。

三年来,我校从培养和充分发展初中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创造思维能力,从而提高总体素质的实际出发,以教育家布鲁纳“教学不应是‘奉送真理’,而应该是‘教人发现真理’”的理论为视角,通过初中理科综合实践活动课“活动——探索”教学方法的实践、校内外课程资源开发的实践、理科综合活动实践课程教师素质培养的研究与实践,在探究性课程的实施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增强了学校对课程的领导力,也强化了新课程实施的力度。

一、理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体系初具规模

年级

活动主要

方式

活动信息传播

主要方式

活动基地

活动结果处理

主要方式

体验式探究活动

信息输入类活动

(调查)

上海植物园

东方绿舟

活动日志、小报制作

感悟式探究活动

信息加工类活动

(交往、探究)

 

梦清馆

叙述文本、演示文稿

美术创作

自主式探究活动

信息输出类活动

(设计、表达)

上海科技馆

小论文、网页制作

实物或模型制作

 

通过三年的探索与实践,学校构建了较完整的理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组织结构,确立了课程教学总体目标及分阶段目标,建立并完善了校外实践基地,形成了活动领域、活动主题的系列、形成了学生活动资源包、形成了课程实施过程性评价工具包,完成了校本教材的编撰,学校已连续三年在三个校外基地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积累了大量的案例。

二、理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定位与特点

1、理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定位

理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探究性课程。教学内容力求以问题为起点,以探究为中心,面向整个生活世界。提供方法指导,帮助学生形成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活动设计注重开放性、指导性和资源性的统一。阶梯型的课程设计,为学生提供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由扶到放的学习过程。

它与其它课程既有区别又有联系。首先它是独立的课程形态,对应于学科课程,它是一门经验课程,它是一门综合课程。其次,它与其它学科领域又有着紧密地联系联系

 

 

 

 

 

 


 

2、“活动——探索”教学模式下理科综合实践活动的特点

1)内容及方式的整合性

课程以四个实践基地(上海植物园、东方绿舟、梦清馆、上海科技馆)为依托,实现

个人、社会、自然的内在整合,科学、艺术、道德的内在整合;以自主、探究、合作为主要学习方式实现学习方式的整合;以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整合实现评价方式的整合。

2)活动过程的开放性

目标开放:关注每一个学生发展的不同需求。内容开放:活动基地内的所有可用的资

源。方法开放:随课程内容变化及学段的变化而变化。结果开放:学生的体验是多层次、多角度的。时间开放:完全打破40分钟的课时限制。空间开放:自然空间、虚拟空间都成为学生的课堂。管理开放:管理主体的多元化。

3)课程资源的动态生成性

活动主题的动态生成及学生活动资源包的动态生成,为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提供了可能。

4)教学内容及要求的层次性与系统性   

教学内容及要求的层次性以及与之相匹配的教学方式的运用,为学生施展才华设置了合理的人性化的梯度;教学内容及要求的系统性为学生持续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平台。

5)课程资源扩展性

引进三个基地中先进的现代科学知识、文化观念和技术成果;利用三个基地中自然与

人文环境中有价值的问题;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与活动。

6)教学方式多样性

理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所采用的主要教学方式有:通过活动组织教学;围绕问题组织

教学;在对话交流中教学;凝聚在作品中的教学。

7)课程评价多元性

理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评价方式是多元的。主要体现在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内

容丰富灵活;评价手段和方法多样;评价的价值取向多元(促进全域发展)。

三、学校理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管理

(一)课时管理

理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其他学科不同,活动空间广、时间长,要求灵活安排课时,

做到集中与分散相结合。   

自六年级到八年级均设置“理科综合实践活动”必修课,平均每周1课时。课时作为探究课排人周课程表,进入常规课程管理,教师必须按课表上课,不能将理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课时挪作他用。理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性质决定了课程安排体现计划性和灵活性。因此,根据课程的实施计划,学校为实现课时的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目标,采取了学期课时集中模式。将学期课时中的一部分集中在一起(同一天),这样有利于组织大型的实践活动,有利于打破班级授课的时间、空间限制,确保校外实践活动的有序进行,保证每个学生每学期至少参与一个活动主题的完整实践过程。

(二)师资配备——谁来教理科综合实践课程?

师资配备是保证理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顺利实施的关键所在,课程的教学需要有一定的

教师和其他人员的参与,学校的师资结构组成包括:专任教师、指导教师、职能教师。

1、专任教师   

 学校组建了由知识广博、观念更新、组织能力强、责任心强、一专多能的专任教师团队(8人)。

专任教师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引航员,在学校理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策划小组的规划指导下制订全校理科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计划;组织、指导、协调、管理并参与课程开发和实施;主持校本研修;总结课程实践的成功经验。

2、指导教师

 按照多学科结合的原则,选聘综合能力较强的教师担任,一般由理科教师担任。指导教师负责学生理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全程管理,按课表上课,确保课程有效实施。

3、职能教师

 由年级组长、班主任和学校各职能部门人员组成。职能教师的职责因职能教师的原有身份而异。

教导处主要负责协调年级与年级、班级与班级之间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过程中的各种关系,保证指导力量的优化配置及落实,负责课外活动的组织和监督;信息中心人员负责活动的记录(拍照、摄像)和信息技术的支持(电子档案、网络信息发布、网络资源库建设等);总务处人员负责后勤保障;德育处、年级组长、班主任负责活动安全保障等。

(三)校本研修——教师应对综合课程挑战的途径

理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新的课程,没有现成的教科书、教参,也没有相应的培训机构,校本研修至关重要。学校根据课程实施的需要,组织了以满足教师适应这一课程教学为目的的培训。

1、关注教师培训系统的完善

理科综合实践校本研修的组织形态——四级梯队

 

 

 

校长负责学校理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研修的规划。

教学教导负责学校理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研修规划的实施、组织和管理;负责理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研究和培训,为课程实施提供专业指导;组织安排开课、听课和评课;检查理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情况;组织学生“评教”,进行教学反馈等。

教科室主任为教师及时提供校内外理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动态;针对本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的问题进行调研、选编资料;组织研讨和培训。

专任教师的培训遵循以下三个原则:一是针对性,既按需施训;二是开放性:实行基地实地培训;三是合作性:建立教学共同体。专任教师的培训主要方法:一是任务驱动,既让专任教师在完成规定任务的过程中逐步走向专业化;二是通识培训(提供多元化的培训材料);三是实践与反思,采用的方法有:叙事、说课、课内外教学实践实况观察、对话与论辩;四是带教指导教师。

针对指导教师队伍流动性较大的特点,采取与专任教师配对带教的方法,这种滚动

式的校本研修能使每位指导教师在最短的时间内适应理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

2、理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研修的形式

1)校级研修

 在学校范围内,以教学处、教科室、专任教师为主体,在期初、期中和期未定期开展校本研修,期初重点围绕学期计划目标、总体实施方案开展论证、研讨与交流;期中主要是阶段性小结与调整;期末主要是总结评价。这样能使学校宏观把握理科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进程,做到及时反馈、及时调整。

2)年级研修

以指导教师为主体,在年级范围内,由同一年组的指导教师组成,每学期开展理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研讨活动不少于3次,重点围绕主题学习、理科综合活动课程的实施开展研讨活动,做到及时交流与反馈。

3)对外交流

一是专家引领,既以理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与实施为中心,不定期邀请市教科所专家、学者开讲座,参与理科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方案的论证、研究、审议、评价。

二是校际联动,和兄弟学校互相切磋。每次研修活动有主题。

(四)建立综合化教学的保障

1、课程领导者关注教师

1)心理支持:共同分享成功、分担问题。(2)捕捉新想法:我们的同事是教学信息和灵感的巨大源泉。(3)示范合作:身体力行我们所倡导的信念。(4)形成团队的合力:共同的目标——共同的信念——优势互补。(5)减少负担:分享计划、材料和信息。(6)支持变革:倾听、谈话、沟通。(7)动机的生成: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2、合理设置教师工作量

指导教师按探究课时计算。每周满工作量标准参照普通教师满工作量标准。专任教师发放专项津贴。课余工作量计算:教师需要在双休节假日指导学生活动的,不计算工作量,按加班临时工作量计算。

3、考核及奖励

     学校对理科综合实践活动专任教师、指导教师进行考核,并据此进行奖励。

四、理科综合实践活动的基地建设

理科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开放的实践性课程。为保证学生理科综合实践活动有内容、有载体、有特色、有效果,必须开发实践活动“基地”资源,为学生提供开放的实践空间,让学生有足够广阔的实践舞台。因此学校建立了稳定的理科综合实践活动基地。它是一项理科综合实践活动“常态化”实施的“基础设施建设”。

1、理科综合实践活动基地资源的特性

活动方式体现亲历性。基地是以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为主体的,它强调学生通过实践,

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因此,我们选择的几个基地均具有让学生通过调查、访问、考察、测量、实验等多样化的探究活动展开学习的资源,具有让学生依靠自己的亲身()经历获得知识的平台。 

活动主体的多元性。同一个基地既可以为不同类别(学习风格不同、已有知识储备不同)的学生提供实践活动,也能为个人、小组、班级等不同组合的团队或个人提供实践活动。

活动内容的综合性。基地可以提供多方面的实践活动。既可以是探究性学习,也可以搞社会实践活动,体现出理科综合实践活动基地综合性特点。

活动平台的稳定性。在经过了前期的大量考察与论证,视基地主题生成空间的大小及学生自主发展的价值建立了四个基地,现已发展为七个基地,并保持其相对稳定与常态化。

2、基地建立的依据和原则

基地本身的价值:基地都具有多种教育功能和教育潜力;基地的知识含量:基地的物、

环境等方面都含有相应的现代科技、人文知识背景;基地的主题背景: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培养,提高综合素质。

3、基地建立的步骤

 1)整体规划,系统评估

拟订基地建设规划方案。内容包括:基地建立的方向、基地建立的依据和基地建立的价值、基地使用价值的估测、基地建立后综合实践活动的安排、基地指导教师情况、基地经费投放等。

 2)实地考察,组织论证

教学团队对四个实践基地逐一实地考察。包括:宏观考量,即权衡各种实际可能条件;还要考察相关的影响因素,如基地距离、基地安全性、代表性等。

3)确定方向,建立基地

    整合各种课程资源,形成序列化、层次化的实践基地。

4、基地运作策略

1)组织管理

学校对基地实行两级管理。主管校长领导校外基地课程开发工作,教学处制定基地建设与管理的规章制度,负责制定计划和实施方案,落实课程指导老师。

 2)人员调配

      专任教师相对稳定,指导教师每年更换,主要由探究课教师担任。

五、理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设计

1、理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设计指导思想

   总体目标:从“知识本位”转为“发展本位”;从“拓展知识”转向“回归生活”

以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重视积极的

过程与情感的体验为课程设计的主要思想;充分开发可以利用的校外基地,将社会与个人、科学与人文有机地融合;立足学校特色,组织综合、延伸、重组学科知识的主题活动;立足学生的直接经验。强调以学生的经验为核心对课程资源进行整合;摒弃抽象的文化知识积累的认知方式,倡导依靠学生的亲身()经历获得知识;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克服传统课程与学生生活世界剥离的事实,突破学科疆域的束缚,努力向儿童的生活和经验回归;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究。让自主探究成为与综合实践活动相适应的基本学习方式。

2、理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的设计要求

1)根据综合性特征设计目标

综合性是理科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特征之一。因此,我们在理科综合实践活动的目标设计中,力求能够综合学生在生活世界中的各种关系及其处理这些关系的各种技能和经验,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培养学生多方面的才能。

在目标设计过程中,对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作整体关注。既有知识目标的设计,又有情感目标和能力目标的设计。

2)根据实践性特征设计目标

理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具有实践性。它以活动为主要开展形式,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在“做”、“考察”、“实验”、“探究”、“体验”、“创作” 等一系列的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进行目标设计过程中,关注实践性特征。尽可能运用调查、采访、观察、实验等行为动词,避免了课堂化的行为动词。避免了课堂文化主题,既学生不通过社会实践就可获得答案,教师在课堂上就能操作的主题。

3)根据生成性特征设计目标

理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具有生成性。平时,学校、教师在课程实施计划中对理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整体规划、周密设计,这是理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所具有的计划性的一面。但是,它又具有生成性。随着活动的不断展开,新的目标不断生成,新的主题不断生成,因此,学校既关注预设性目标的设计,也关注根据生成性特征来设计目标。

3、不同年级设计系列性、阶梯性教学目标

考虑到不同年级学生的知识、能力、兴趣等的差异,对活动类型(如考查、试验、问卷调查、文献研究、设计制作等)、活动要求(探究内容的深入程度、探究方法的严谨程度)等作了差别性处理,设计了阶梯性三维目标。

六、理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的操作方法

1、开发主题单元的基本步骤

1)专任教师团队对三个实践基地逐一实地考察,整合各种课程资源,形成序列化、层次化的实践活动的主题资源库。

2)教师与学生共同协商选择主题。

3)写概述:涉及的主要概念。学情分析,制定可能达到的教学目标。

4)确定教学资源:背景资料、技术资源。

2、教师指导方案的制定

教师指导方案的基本要素:

1)活动主题(主题名称、背景分析)(2)活动目标(总目标、具体目标)(3)活动适用对象(4)活动设计与指导者(5)活动准备(6)活动时长(7)活动实施过程(分阶段的学生主要活动、时长、教师指导重点等,根据活动形式的不同而异)(8)活动实施建议(9)活动评价建议等。

3、常见课型

理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一门实践性课程,其自身的特点决定着无法以章、节的形式提出课程的内容,而只能从活动的类型、涉及的领域对其做出相应的规定。

“常态化”实施理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势必涉及每一个主题在课内与课外有机结合的同时,同一主题不同实施阶段的课内常态化指导的各种课型,这些课型在主题统领下构成一个主题课链:

 

 

 

七、理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学习评价

1、评价主体

理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涉及到的评价主体是多元的。

学生:学习价值的自我认定。通过自我反省,发现学习的意义,是理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理想追求。学生活动小组:学习价值的同伴认定。在交往中学习与发展,是理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习价值运行的中介渠道。教师:作为学习的督导者和参与者的价值判断 。离开了教师的专业判断,理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习价值的整体认定将无法实现。同时,参与评价的过程,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家长:活动的合作者。理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消除了家庭与学校之间的围墙。活动主体相容,活动空间延续,活动内容共享。因此,家长理应成为活动价值判断的“同际观察者”和“自我反思者”。  

2、评价内容

一是参与活动的态度。主要考查内容: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专注程度;对周围环境中重要事情和现象的关心程度、主动参与程度;遇到困难的坚持程度和意志力;完成任务的积极性、用心程度等。

二是参与活动的能力。主要考查内容:学生创新精神的发展;方法、技能的掌握情况;实践操作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是评价评价能力。主要考查学生评价自我及他人的能力及其发展状况。

四是最终成果。考查学生所取得的最终的研究成果,是否完整、恰当地再现了研究过程,观点是否得当,资料是否全面,结论是否清晰等。

3、评价方法

理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习评价,体现的是过程性评价,因而需要有效地搜集大量的过程性资料,为达到这一目的学校采用多种方法。如轶事记录法、列表法、质问项目法、评定尺度法、时间抽样法、会谈法。这些方法的使用不是固定的,可以用作学生的自我评价、相互评价,也可以用作教师评价。

八、理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践反思

1、内容及方式的整合性——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搭建了平台

依托四个实践基地,以认知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整合,实现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

育的融合;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方式的整合,让学生通过直接经验获得感悟,使得学生的自主发展成为可能,学生的智力潜能获得了最大限度的开发;学生开始对自己的学习负责任;他们在相互信赖的交流中分享彼此的观点,通过交往增加了对同伴的尊重。多元化评价方式的整合,为学生正确的价值观的形成起到了一个导向的作用。

2、活动过程的动态性、生成性、无时空界限的开放性——更大程度实现了学生主动发展、自主发展。

目标的开放性,使差异变成了一种资源,使每一个学生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获得了成

功;内容的开放性,既呈现给学生的是多纬度的主题活动,为发挥每个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创设了丰富的载体;方法的开放性,提高了不同学段学生的认同度及参与的广度与深度;结果的开放性,既多层次、多角度的体验,打开了学生的视角与触角;空间与时间的开放性,既四个基地那广阔的自然空间、那高科技的前沿的科学殿堂,为学生的自主的、多元化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3、教学内容及要求的阶梯性与系统性——为学生施展才华设置了合理的人性化的梯度,

为学生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平台。     

4、课程资源的动态生成性——使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走近了学校、走近了教学第一线的教师,为校本课程的生成及资源的开发提供了可能。

目前已生成的校本课程资源:《理科综合实践课程学生活动资源包》、《理科综合实践课程工具库》、《理科综合实践课程教师指导手册》。

5、课程开发的过程性——为教师专业化发展提供了机遇

教师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的设计、课程内容的建构、课程实施(活动领域的形成、活动主题的形成、主题活动过程的引导、课程效益的评价)的研究逐步从知识的传授者,成长为一个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和问题解决的合作及研究者。

6、课程开发的校本化——为学校课程领导力的提升提供了实践平台

由于理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和实施的校本化,因此,它一没有现成的教材,二没有受过专门训练的教师,三是没有可借鉴的校外基地开发的经验。这对学校管理者而言,无疑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但理科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发也为学校管理者课程领导力的提升提供了一个可操作的学习、研究、实践的平台。

6、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过程性资料。

理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本身具有探索性,因此,学校重视过程性资料的积累和整理,如学校实施方案、计划、课题指南,教师的教学设计、活动纪要、课后反思,学生的观察日记、调查报告、小制作等。它既呈现着教师、学生与新课程共同成长的足迹,又为监控、反思和进一步推进理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和过程性资料。

九、理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推进策略

在实施中更进一步注重整合。重视与学科课程的有机整合、重视与其它校本课程的整

合、构建教研网络,增进骨干教师的带动与辐射作用、加强交流与合作。

进一步发挥学校领导在课程领导中的主体作用,强化学校教师的课程意识,推动课程

领导的科学化和民主化,以保证理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顺利实施。

 

                                         南模初中 陆忆娓  

                                        2007825

 

 

版权所有:上海市南洋模范初级中学 联系地址:天平路200号 邮政编码:200030 联系电话:62825748
您是第 位光临本站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