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课程、探究课程指导纲要
一、课程开发的基本构架
1、课程开发的基本原则
(1)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统一。
(2)和谐发展与个性发展并重。
(3)学科教学与实践活动相结合。
2、课程改革模式
努力优化课程结构,为现代化人才提供富有特色的培育基和生长点,在探索中形成 “基础课、拓展课、探究课”三大板块课程改革模式,为校本课程的开发奠定基础。
3、课程总体目标:
(1)发现、发展学生的强势智能 (2)培养学生成为自学者
4、课程的呈现形式
各年级开设学科类、活动课、综合课程三大类自主拓展校本课程。内容涉及学科、科技、艺术、体育、社会等各方面,模式包括教师指导型、竞赛型、兴趣型、特长型、提高型、讲座型和活动型。
二、课程的组织与实施
1、常规管理
成立 “课程开发领导小组”,制定《两类课程管理办法》,把教师的课程开发情况与考核挂钩,把学生的学习效果与学业评价(成长手册)联系。开设拓展课一般先由教师个人申报,经学校进行合理分析与评估确定后,充分利用学校现有场地,多媒体、及各类教室上。教师制定教学目标及计划、编制教材。学校为学生创设自主发展、自主活动的时间和空间,每周二下午三节课为学生自主发展时间,实验室、图书馆、微机房、运动场等所有课程资源向学生开放。
2、课程的开发和建设(授课者)
(1)确立课程目标(2)制定课程计划(3)编写教材(4)选择教学模式与策略(5)建立学业评价体系
3、教师培训
为了积极探索和建设符合我校校情的、满足学生发展需求的、能展示教师创造才能的校本课程,使之具有基础性、开放性、科学性、实用性,首先对教师对进行前期培训。
培训内容
(1)课程开发的目的
(2)课程开发的理念
(3)课程目标的制定
(4)教材的编制
(5)课程的十一种教学法(讲座、讨论、视听、探索、发现、操练、角色扮演、模拟、小组调查、头脑风暴、问题教学)
(6)学生学业的评价
要求教师由单一的“消极接受者”变为“接受者与决策者兼而有之”;由被动的、不自觉的、隐性的课程开发者,变为主动的、自觉的、显性的课程开发者。
要求教师尽可能发现、发展学生的强势智能,发挥每个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尊重学生个体的独立性,力求课程目标由“关注知识”向“关注学生”转化。
三、校本课程的评价
1、评价的原则
(1)发展性:发现和发展学生的强势智能。
(2)拓展性:课堂教学的延伸而非学科课堂基础知识教学的变相迭加。
(3)科学性:教学内容设计体现某一学科或领域的特点与规律。
(4)适切性:与学生的身心发展相适应、以学生的选择为课程开发的基准。
(5)动态性:校本课程动态滚动发展。
2、评价的内容
(1)课程目标与课程计划评价
A、课程设计的先进性、对学生发展的意义。
B、课程的拓展性、课程目标与学校培养目标的一致性。
C、课程设计与学校发展要求的相容性。
D、课程的完整性
E、计划实施的可行性
(2)课程准备与课程投入评价
A、教师的知识基础与师资准备情况
B、教学材料准备情况
C、教学设计与教学组织准备情况
D、教学设施准备情况
(3)课程实施过程评价
A、教师的教学态度
B、教师的教学方法
C、课堂教学状况观察
D、学生对课程实施的评价
(4)课程实施效果的评价
A、课程目标的实现程度
B、后续探究性问题的形成与发展
C、学生的满意度
D、学生及家长的反馈
E、同行教师对课程的看法
南模初中教导处
2005、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