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jpg


 首页 > 教师频道 > 教研组 > 语文教研组 > 知识窗

不求甚解
作者(来源):[暂无]    发布时间:2009-06-09

教学目的 
1
.理解“不求甚解”这种读书态度和方法的合理性,学习辩证地看问题的方法。 

2.学习课文针对对方认识过程的逻辑错误展开反驳的方式。初步认识驳论文。

 

教学过程 

一、    引入课文《不求甚解》

最近,我对我班的语文学习现状有些担忧,因为我发现有些同学对学习马马虎虎,尤其体现在阅读课上,从阅读笔记上反映出来,有的同学对待阅读根本就是囫囵吞枣,不求甚解。(板书)

听到老师这样评论同学们的学习态度,同学们的脸色都有些紧张、凝重,因为大家知道“不求甚解”这一词语从感情色彩上来讲是属于贬义,指学习态度不认真,浅尝辄止。

可是也有一位作者,写了篇文章,对此表示了异议。

二、    作者简介

    这篇文章的作者马南邨,原名叫邓拓,,福建闽侯人,当代作家。本文选自杂文集《燕山夜话》。这本书的所选文章,刚开始时均发表在《北京晚报》的副刊上,后来收集成书,就取了这个名字。

作者为什么写此类文章呢?作者在《燕山夜话》第三集《作者的话》中有这样一段话:

我常常想到、看到、听到一些东西,觉得有了问题,随时就产生一个题目;每一个题目有关的材料和观点,只能利用工作之余的一点时间,就自己现有的水平,有什么写什么;写的时候,基本上是按照自己的思维过程,用文字表达出来。这个写法,似乎对自己的写作比较方便,而读者在阅读的时候,随着这个思维过程,好像也容易体会问题的来龙去脉

通过这段话,我们发现作者的写作是有感而发,同时作者写作是按照自己的思维过程而写,交待了事情的来龙去脉。那么,下面我们就顺着作者的思路去看一看他针对什么问题,表达了怎样的观点。

 

三、    浏览全文

 

四、作者的思路分析

作者的思路大体上是怎样的?

请学生用“首先、其次、接着、然后、最后”的句型来概括作者的行文思路

    首先,作者摆出了要批驳的靶子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其次,介绍不求甚解的出处并分析其真正含义;

    接着,从正反两方面举例(诸葛亮、普列汉诺夫)论证读书的要诀在于虚心、

          会意;

   然后,全面解释不求甚解,从反面否定;

    最后,总结全文,强调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

 

四、    引入立论与驳论的概念

立论:对某一事物或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主张,表明自己的态度,并且申明所以有这样的主张、持这种态度的理由,这就是立论。侧重立论的文章,通常称为立论性议论文。如:《谈骨气》立论

驳论就一定的事件和问题发表议论,批驳不同见解或主张,这样的文章就是驳论文驳论性议论文中,批驳是文章的主体。如《不求甚解》驳论

(略作了解,高中会详解)

阅读驳论文应注意哪些问题?

驳论文一般是先“竖靶子”,然后进行驳斥。阅读这类文章要搞清驳的是什么,用什么来驳的,怎么驳的。是直接驳对方的论点,还是驳论据、驳论证方法,最后达到驳倒对方论点的目的?这些一定要弄清楚。

批驳对方的论点一般有三种方法:
   (1)
驳论点。论点、论据、论证这三者中,论点的错误是要害,论据和论证是为错误的论点服务的。反驳错误的论点,是写驳论文的主要的一种反驳方法。
  (2)驳论据。错误的论点总是依靠站不住脚的或荒谬的理论、虚假的事例作为论据来支撑的。只要把这些论据推翻驳倒,论点就失掉了它的支撑,也就会不攻自破了。
  (3)驳论证。错误的论点不仅依靠荒谬不实的论据来支撑,而且常常利用论点与论据之间的错误论证、推理来作诡辩。驳论证就是要揭露错误论点和论据之间的不合理联系,指出两者之间的逻辑关系的混乱和荒谬。

  另外,需要提醒的是,写驳论文首先要分析对方的错误言论,找出它的要害,并选准批驳的“突破口”;其次要根据需要,搜集有关材料,掌握确凿的事实作为反驳的依据。驳论性议论文虽然以批驳为主,但破中有立,而且归根到底破还是为了立,所以在把对方的错误见解和主张驳倒之后,仍然要提出自己正确的观点。

我们就以《不求甚解》为例具体分析作者驳对方论点的。

 

六、板书分析全文思路

 

第一段,人们常认为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但作者不同意,作者开门见山坦率地表明了自己的观点: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简化一下就是:不求甚解也是好的。

第一部分: 对不求甚解否定之否定。(1自然段)  
先提出现在人们对《不求甚解》古义的否定,用“对任何问题”指出这种确否定属于看问题绝对化,不作具体分析,用“一般人”、“常常”指出持这种观点的为数不少,并非偶然。“其实也不尽然”,表明对今人否定之否定,然而语气委婉。“不尽然”谓不把话说死,自然而然地正面表明自己的态度:“虽然不必提倡,但也不应该盲目反对”。不必提倡的是什么样的不求甚解什么又是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角度不同,结论迥异。这正是本文肯綮之所在。这是本文议论的核心。

 

第二段,分析不求甚解的出处,陶渊明的原文中人们只断章取义关注前一句,而没有看到后一句,从而造成了曲解,并点明陶渊明的读书态度是正确的,我们应虚心学习。

 

第三段,这一段讲读书的要诀在于会意,而会意的基础则是好读书。如果不好读书,谈什么甚解、不甚解都是没有意义的。

 

第四段,分析陶渊明说不求甚解的本意,有两层含义:一是出于虚心,因为书不一定一读就能懂,所以说不求甚解;二是着重在读书方法,不固执一点,而是了解大意。

第二部分:正面阐述陶渊明的本意。(2--3) 
一是全引全文,言之有据,认为它不好的原因的断章取义,\'只抓住他说的前一句话,而丢了他说的后一句话,这是何苦来呢? \'语气幽默,态度和平,被批评者都会感到亲切。  
二是对引文进行全面的辩证。首先,“一定要好读书”,好读书,“才有起码的发言权”。其次,不要“一下子想完全读懂所有的书”、“要诀,全在于会意”。“尤其有独到的见解”是对陶渊明式的“不求甚解”的热情赞扬。  
三是全面解释陶渊明式“不求甚解”的两层意思: 一戒“自负”,二戒“固执,旧词翻出新意,宛如一股清风吹进读者的心扉。 

 

第五段,以普列汉诺夫为例子,进而提倡虚心的不求甚解的态度。即虚心读书,了解书的精神实质(会意)。

 

第六段,又以诸葛亮为例子,证明不求甚解的读书方法知识面更广,了解问题更全面。

 

第七段,对不求甚解作出解释,即不抠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不为某一局部而放弃了整体。

 

第八段,举陆象山的道理论据来证明上一段的观点,不要因小失大。

 

第三部分: 进一步强调不能求只记住彼此字句的\'甚解\',要\'\'读书,要理解\'精神实质\'(4--9) 
一引列宁批评普列汉诺夫的例子,强调今天学习\'应该抱虚心的态度。\'  
二引诸葛亮的例子,赞扬\'观其大略\'式的\'不求甚解\'的高明。  
三引宋儒陆象山的语录,说明\'未晓处且放过的方法与陶渊明的提法\'很相似。这里要特别注意一个\'\'字,说明\'放过是暂时的\',只要认真\'会意\'\'未晓处\'最后还是会晓的。 
三处例证、引证,或古或今,或中或外,信手拈来,自由骋笔,恰到好处。

 

第九段,最后介绍了一个读书方法,就是书要反复地读。这实际上就是说会意不是一步就达到的,需要读一遍就会意多一点。

 怎样才能达到\'活读书\'理解精神实质呢?\'书必须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这就是结论。

 

综观全文,作者所持的总观点是读书是可以不求甚解,但是这不求甚解的含义是:一、会意,即理解书的精神实质;二、整体观,即不要固执于一点,不要因小失大,应注重整体。

 

七、    用引证法为文章补充一个理论论据:颜之推《勉学》

 

八、    照应开头,总结全文,正确理解不求甚解的含义

     那么学到这里,是否意味着读书可以马马虎虎,囫囵吞枣,随意为之?

不求甚解',本出自陶潜《五柳先生传》:'好读书,不求甚解。'原意是读书只领会意旨,不过于在字句上花工夫,属褒义。现多谓学习或工作的态度不认真,不求深入理解,浅尝辄止,含贬义。本文通过对'不求甚解'一词的辩证,提倡读书要多次反复,虚心领会。文章反弹瑟琶,新人耳目,在轻松愉快中使读者受到教育。就其根本思路来说,乃是对'不求甚解'的否定之否定。就其立意来说,是'不求甚解'的新解。

 

九、    学习作者辩证看待问题的方法,进行迁移训练。

辩证的看问题就是要了解问题的多个方面,去站在多个不同的角度去想。不能凭一己的经验去否定或肯定。

 

学习《不求甚解》的写法,对下列成语进行辩证分析,运用求异思维,口述新的立意。

①“见风使舵”新解
②“班门弄斧”辩
③“滥竿充数”辩

(明确:成语新解,重在从不同的角度去诠释,划清必要的界限,从正名人手,这往往是行文的前提,另外要紧密联系实际,借题发挥,做到有感而发,有的放矢。“见风使舵”一词,多用于那些不讲原则的世故之徒,但如果我们赋予“风” 以新的含义,喻指实际情况的变化或者规律,我们可以翻出新意;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掌握方向,采取相应的措施,推动社会主义的航船向前发展。这样联系现实不是大有文章可做吗?“班门弄斧”这个成语,可以从故事人手,翻出“不迷信权威,敢于向权威挑战” 的新意。“滥竿充数” 这个成语,也可以从故事人手,翻出“滥竿之所以能充数,在于欣赏者的水平低下” 的新意。)

 

十、拓展训练

课外阅读鲁迅先生的《友邦惊诧论》(典型的驳论文)加深对驳论文的初步认识。

 

解释词语 
会意:会心。 
咬文嚼字:指过分地斟酌字句。用于讽刺那些专门死抠字眼而不去领会精神实质的人。也讽刺那些讲话时爱卖弄自己学识的人。 
死抠:kōu在字句上钻研或找错。 
豁然:一下子彻底晓悟;开阔;顿时通达。 
开卷有益:打开书本就会有收获。

版权所有:上海市南洋模范初级中学 联系地址:天平路200号 邮政编码:200030 联系电话:62825748
您是第 位光临本站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