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3日,在南洋模范初级中学开展了《中小学数学衔接》课题下的联组教研展示活动。本次活动以六年级《圆的周长》为课题,通过中、小学教师同课异构的教学展示形式,探索教育规律,推动学术交流。
高一小学陈老师以通过自创教具直观地展示了化曲为直的思想;组织学生动手量一量算一算,有效的实验设计让学生对实验几何有了感性的认识;老师细腻的教学设计使学生学的轻松自在,温馨的课堂气氛促使了师生的合作走向成功。
南模初中的李老师关于圆的半径、直径等有关元素复习,帮助学生顺利地完成了中小学知识的衔接;同时在实验中李老师注重样本容量,通过不完全归纳法得出圆周率,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体会了数学的严密性和研究数学的方法;在反馈练习部分李老师设计了公式变式练习,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公式中三者的关系,使学生的知识结构更趋于完善。
在课后评课中,观摩老师对于两位执教老师精炼的课堂语言,有效的实验设计,难点的成功突破,都津津乐道。
本次活动还得到了许多专家的悉心指导,专家对于活动给予了较高的评价,师训部的专家指出同课异构的形式能更好地体现中小学教学差异,直面地碰撞将更有利于中小学教学特色的交融。肯定了我们的研究有价值,有突破,是一项务实的研究项目。中学数学教研员张炳辉老师对于下一阶段的研究方向提出了很多宝贵意见。张老师提出我们可以进一步对中小学的教学内容、教学语言、思维训练等方面的衔接作深入的研究。上海市教科院普教所的沈老师也建议我们在中小学衔接研究中还应加强对学生心理趋向的关注。如何能更好地了解学生,如何能更好地感染学生,如何能更好地启发学生的有效途径之研究将大力推进课题研究进程。
本次活动是《新课程下的中小学数学衔接研究》课题组继上周联组教研的延续, 11月26日,由高一小学和南模初级中学的两位数学教师共同在高安路第一小学的四年级成功开设了《 圆的认识和》、《线段、射线、直线》两堂研究课。本课题由南模初级中学、市二初级中学和高安路第一小学三所学校数学教研组联合研究,尝试从中小学建立联组数学教研活动入手,从中小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生学习方式等方面探讨如何有效做好中小学的衔接工作,更好地体现数学知识的连续性和整体性,形成具有可操作性的由小学向初中平稳过渡的中小学衔接教学的策略。切实提高小学、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