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jpg


 首页 > 文明创建在线平台 > 指标体系 > 基本指标 > 学校社会良性互动,内外关系和谐 > 学校与社会关系 > 家校互动

惩 罚 孩 子 有 学 问
作者(来源):[暂无]    发布时间:2010-09-29

随着家庭教育知识的日益普及,“重教轻罚”已成广大家长的共识。在人们的潜意识中,惩罚是打骂的代名词,这是因为对惩罚缺乏正确的理解和把握。其实,惩罚的方式多种多样;打骂只是其中的一种,是惩罚的极端性行为。错用、滥用惩罚以致不负责任地对孩子的肉体和心灵施暴,会加重孩子的逆反心理,长期以往就会使惩罚失效,导致最终“管不住孩子”;而适当、适时的科学的惩罚却能对孩子起警戒作用,促使孩子改正错误。
  但惩罚也不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正确使用可以以罚代教,如果使用不当,则会使孩子的坏习惯变本加厉。所以说,惩罚是一门家教艺术,惩罚能否达到预期的效果,关键是看父母能否使用得当。

父母在惩罚孩子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惩罚的“量刑”要适当。惩罚孩子的目的自然是为了引起孩子的良性转化,那么惩罚的“量刑”就必须合乎孩子的行为。惩罚过重容易引起孩子的对抗情绪,太轻了又不足以使孩子引以为戒。
  2、指明“出路”不含糊。惩罚孩子不能半途而废,应要求受罚的孩子作出具体的改错反应才能停止。家长要态度明确,跟孩子讲清楚他应该怎么做、达到什么要求或标准,否则有什么样的后果。家长千万不能含糊其词甚至让孩子“自己去想”。家长不给“出路”,孩子改错就没有目标,效果就不明显。
  3、罚了又赏要不得。父母教育孩子要相互配合,态度一致,赏罚分明。该奖时就要郑重其事甚至煞有介事地奖,让孩子真正体会到受奖的喜悦;该罚时也应态度明确、措施果断,让其真正知道自己错之所在。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孩子明辨是非、知错即改的品行。如果在对孩子实施惩罚之后,父母中的一方认为孩子受了委屈,随即又用钱物或食品来安慰他,这将会使惩罚失去作用。
  4、及时惩罚莫迟疑。家长一旦发现孩子的行为有错,只要情况许可就应立即予以相应的惩罚;如果当时的情境(如有客人在场或正在公共场所)不允许立即作出反应,事后则应及时地和孩子一起回顾和总结当时的言行,使他意识到当时的错误行为,并明确要求他改正。
  5、劣性转嫁不可有。日常生活中我们总会遇到这样那样不顺心的事情。父母在心情不好时很难把握好自己的感情,容易使自己恶劣的情绪转嫁到孩子身上,其后果往往不堪设想。孩子无过受罚,会使孩子感到有失公理。因此,建议父母切勿在醉酒之后或自己心情不佳、情绪低落、脾气暴躁等时候惩罚孩子,以免过激失态,影响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和威信。
  6、讽刺挖苦最忌讳。父母惩罚孩子应力戒讽刺挖苦,更不能自恃“孩子是我生的、是我养的”而随意用恶毒的语言指责谩骂孩子。做父母的应该牢记自己惩罚孩子的目的是帮助孩子改正错误,决不是为了图一时嘴巴痛快而去刺激孩子灵中最敏感的角落——自尊心。
  7、事后说理不可无。教育孩子当以理服人。惩罚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因此,惩罚之后必须要及时与孩子说理,让孩子明白自己受罚的原因才是根除错误的关键,否则,孩子在忍受了惩罚之后还将会依然如故。
  8、点到为止莫唠叨。有些家长训教孩子喜欢没完没了,而且还时不时地喝问孩子“我的话你听见了没有?”孩子慑于家长的威严只能别无选择地说“听见了”,其实他可能左耳听了右耳出,根本就没听。孩子之所以说知道了,只是顺着家长的意思,为了早点结束训斥。于是,当孩子下次再犯同样的错误时,家长便感“痛心疾首”,随即说孩子“不把我的话当回事”,当成了“耳边风”,说孩子“不听话”。其实这并非孩子不听父母的话,而是父母的唠叨太多了,让孩子分不清主次,不知道听哪一句为好,使训教失去效果。
  9、就事论事莫牵连 。孩子作为受罚者的角度来讲,最厌恶父母一事既出又将陈年老账翻出来。可很多家长却不了解这个道理,训教孩子时总忘不了东扯西拉,说出孩子的种种不是来,有的甚至将孩子说得一无是处。这样孩子会认为反正自己没有一处是对的,以前取得的成绩、改正的缺点家长都看不到,自感自己天生是挨训该罚的料(有的甚至认为父母是在找茬整他),对改错失去了信心,也就破罐破摔、我行我素,这样的教育效果可想而知。所以,家长训教惩罚孩子务必要一事一议,就事论事,切勿搞牵连、翻陈账。

版权所有:上海市南洋模范初级中学 联系地址:天平路200号 邮政编码:200030 联系电话:62825748
您是第 位光临本站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