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在我刚踏入教师岗位的第一年,陆校长在一次青年教师的座谈会上提出一个问题:“怎样才可以称为优秀的教师?”是成为特级教师?还是获得无数的荣誉?又或是写过许多课本与论文?或许是这样,但我对此也有着自己的看法。
我愿做学生们的引路人,为他们开启知识的大门。
在我开展的各项科技活动中,天文知识科普系列活动,自09年开展以来,已逐步形成了具有一定学校特色的主题活动。然而,刚刚接手这一活动的我那时却面临着天文活动专业性强,硬件要求高等难点。为了克服这些困难,我寻求了一条以发展学生兴趣为主线的道路。天文知识不容易普及,就从拓展课开始;没有仪器观测,就从肉眼可见的天象开始。从最简单的“天为什么是蓝的?”到了解“宇宙的起源”,从“启明星的观测”到“银河系的遐想”,我在天文拓展课上为学生们打开了天文知识的大门。在2011年12月,我们联合了上海市天文台,开展了一次以月全食观测为主题的活动。记得实地观测的那天晚上,气温接近冰点。然而,寒冷的天气却丝毫没有减弱同学们的热情。只见他们一会儿凑在望远镜前仔细的观察,一会儿又无比兴奋的与伙伴们一起讨论着各自看到的现象。那时我就知道,仅为了他们那渴求知识的目光,我也愿意终身做他们的引路人,把他们引进知识的殿堂。
我愿做学生们的后勤部长,为他们创造发展的平台
组织学生参与头脑奥林匹克(OM)创新大赛至今大概已有4个年头了。记得刚开始那会儿,对于参加这么一个大型的比赛,每一位队员心理都没有底。赛题理解,进度规划,剧本编写,道具制作,每一项都面临着困难。作为教练的我,只给出了一项指令:“我只是你们的后勤部长,其他的队长决定。”这样开放式的组织形式并不代表我可以放手不管。每次默默的听着队友们的讨论,却必须在结束后专门为队长补课,告诉他何为管理与规划。对负责道具的队员要教会他各种材料的特性。甚至还要给负责服装制作的队员补习缝纫基础。在临近比赛的那三个星期里,队员们更是卯足了劲。每晚7点的OM教室里,刚刚还在抱怨还有多少作业没写的他们,不多久又会兴奋得讨论起了赛题。每当那时,我总会被他们的这样一种团队拼搏的OM精神而感动。在09年的那届比赛中,我们取得了三得奖的好成绩。当终于可以休息下来的时候,队员们却不愿就此结束,于是成立了OM社团。对他们来说,OM并不仅仅是一项赛事,更是他们发展的平台。我为能创造这样一个平台而感到自豪。
我愿做学生们的朋友,为他们埋下未来的希望
在09~10学年,我曾接手过这样一个班级,他们的成绩平均超不过50,他们的事迹总是和闯祸有关。一个全体由后进生组成的班级,如何做好他们的班主任,这个问题曾一度困扰着我。刚走进这个班级的时候,我告诉他们:“我知道你们没有人甘于这样的成绩,学习的方法我有,每一门课都有。一切皆有可能”。于是从那天起,我就成了他们五门课程的助教。早上让他们做数学题,中午给他们默古文,晚上和他们一起背英语。有空再讲讲物理题,渐渐的,我融入了他们学习生活的每个部分,也理解到,他们需要的是比一般学生更多的关爱。 在他们毕业前的一次升旗仪式上,班长小船说道:“或许我们没有优异的成绩,或许没有多少人看得起我们,但是我们仍然会为自己的理想而努力。”这是对他们那一年中变化的写照。每次听到他们给我的“神奇的小朱老师”的称呼时,我总会觉得这一年的班主任,让我拥有了这十几个朋友,很值得。
“如果有选课,我希望我的学生们都会来选上我的课。”这是我当时给陆校长的答案,也是我至今奋斗的方向,我只为我的学生们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