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jpg


 首页 > 健康促进 > 健康园地 > 健康教育

食源性疾病的预防
作者(来源):卫生室    发布时间:2016-10-18

食源性疾病的预防

   民以食为天,食物为我们提共能量、营养物质以维持人体机能的正常运转。但是如果人体摄入含有有毒有害物质(包括生物性病原体)等致病因子的食物,人就可能患病,这一类中毒或感染性疾病称为“食源性疾病”。食源性疾患的发病率居各类疾病总发病率的前列,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是一个普遍和日益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

   食源性疾病是通过食物传播的方式和途径致使病原体进入人体引起的中毒或感染性疾病,包括常见的食物中毒、肠道传染病、人畜共患传染病、寄生虫病以及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所引起的疾病。一些与饮食有关的慢性病、代谢病,如糖尿病、高血压等,一般不归为食源性疾患的范畴。

   食源性疾患都是通过进食行为而发病的,因此通过加强食品卫生监督管理,倡导合理营养,控制食品污染,提高食品卫生质量,可以有效地预防食源性疾患的发生。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们可以从“食品安全五要点”做起来预防食源性疾病。

一、    保持清洁

拿食物前、便后都要用洗手液把手洗干净;食物制备过程中要清洗操作台面并保持餐厨用具的清洁,同时也要经常洗手;防止昆虫、老鼠及其他有害微生物进入厨房接近食物。

微生物可以通过手在不同的物体之间进行传播,所以洗手非常重要。洗手时应该做到:先用流动的水将双手弄湿;用洗手液搓双手至少20秒钟;用流动的水冲洗双手;用干净的干毛巾或一次性纸巾彻底擦干双手。

二、    生熟分开

制备食物时,从采购、储存、清洗、宰杀、烹饪,整个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要注意生熟分开。特别是浸泡过生食的水不要溅到熟的或即食的食物上。

采购时,生的肉、禽和海产等食物应与其他食品分开;食物应存放在带盖的容器中,避免生熟食物相互接触;在冰箱中,生的肉、禽和海产品应包装好放在熟食或即食食物的下面,以免交叉污染;清洗盛放过生食的器皿,用干净器皿盛放熟食。

三、    烧熟煮透

70的温度,即使是高浓度的微生物30秒内也会被杀死,所以加热食物要使其中心温度达到70,才可以确保食用安全。

以肉类为例,可以用食物温度计检查其是否达到70,方法如下:

将温度计插入肉最厚部分的中心;确保温度计不接触骨头和器皿的内侧;每次使用的温度计应经过清洁和消毒,避免生熟食物的交叉污染;烹调家禽直到汁水变清,肉内不再有粉红色;烹调蛋和海鲜直到全部达到滚烫温度;烧汤或炖菜,应煮至沸腾,并持续煮沸至少1分钟。

四、    注意存放

大多数微生物在太冷或太热的温度下不能繁殖,560是危险温度范围,微生物可以在此温度范围内迅速繁殖

食物要保存在安全的温度下:熟食不要在室温下存放超过2小时;熟食和易腐败的食物应及时冷藏(最好在5以下);热食在食用前温度应保持在60以上;即便在冰箱中,食物也不能贮存过久。

如何使食物保存在安全的温度下:剩饭剩菜应及时冷却并存放于冰箱;每次备制少量食物,以减少剩余饭菜;不要在冰箱中存放剩饭剩菜超过3天,重复加热不能超过1次;食物解冻应在冰箱中或冷的环境下进行。

五、    材料安全

食物原料,包括水和冰,可被有害的微生物和化学物质污染。在受损和霉变的食物中可能生成有毒化学物质。因此,谨慎选择食物原料并采取简单的,必要的处理,如清洗、削皮,可减少风险。

购买或使用食物时:挑选新鲜和卫生的食物;避免受损坏或腐烂的食物;选择经安全加工的食物,如巴氏消毒牛奶或冷鲜肉类;用安全水清洗蔬菜和水果,尤其是生吃时;不食用超过保质期的食物;弃去破损的、膨胀或氧化的罐头;选择存放在正确温度下的即食、熟食、易腐败的食品(非危险温度范围内)。

版权所有:上海市南洋模范初级中学 联系地址:天平路200号 邮政编码:200030 联系电话:62825748
您是第 位光临本站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