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当学校决定将《理科综合实践课程》作为一项课题进行研究,要求参与课题的教师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拓展平台从课堂延伸到课外,走向自然,融入社会时,作为课题组的一个成员,我是很有压力的,怕自己除了在方法上不能给予学生更多更好的指导外,更怕自己是一个教音乐的副科教师,每周一次与学生的接触,与学生间的交流不是很多,对他们的了解也很少,担心在活动中不能与学生融洽地相处……总之,担忧很多,因为,我觉得做这项课题不仅是对学生能力的一个挑战,也是对教师综合素质的一项考验,我能行吗?我与学生一样有着困惑。
那次我的任务是带领学生去植物园进行“大自然的呼唤”这一课题,要求学生与自然“亲密接触”,用敏锐善感的眼睛去观察植物园中的一景一物,尤其是从细微处入手,用富有文学性的语言进行适当的描述,并能与学科特别是语文学科知识有机结合,即兴或是同伴间合作完成有关于植物园的作品。
情景1:露珠
学生1:快来看,这儿有露珠!
(一声呼喊,所有的小组成员都围上去观赏露珠)
学生2:老师,这露珠真漂亮,我可从来没有看到过这么晶莹这么真切的露珠,尤其是在阳光的折射下,愈发剔透,太漂亮了!
老师: 因为露珠,现在的你们显得如此生动,那么,请你观察再仔细些,想得再深入些,然后用富有文学性的语言来描述你们此刻对露珠的认识及感受,行吗?
学生: (认真酝酿)
学生3:仔细观看露珠象在观赏一个美妙的世界。
学生4:露珠很短暂,太阳出来没多久它就会消逝。
学生5:露珠就是水滴,但经过了漫漫长夜与草地、与植物的接触,它比一般意义上的水滴更富有内涵,当太阳升起告别芳香的植物时,它把依恋化作了阵阵清新的空气,让我自由地呼吸,让我们尽情地陶醉!它是水的精灵。
学生6:露珠在夜晚形成,在阳光下消失,它多象那些默默奉献不求回报的人,在艰苦的环境中不断努力,当光明到来时,默默地离去。
学生7:今天,它离去了,明天,它还会再来,当明天它再次离去的时候,你满怀着希望,因为:你知道,它还会再来。所以:它是希望,是不竭的动力!
学生8:露珠是夜晚植物的眼睛,是星星投射在地面的魅影。
……
老师:太好了,我们一起来合作完成一篇小诗如何?
师生合作: 《露珠》
露珠,圆圆的露珠,
黑夜中你没有声息,
阳光下你即将消逝。
默默注视,
短暂停留,
不经意中;
照亮了
我的
——眼眸
点亮了
我的
——世界
情景2:老师,今天你真漂亮!
学生1:黄老师,地上有一朵花,肯定是谁采下来不要了又扔在这儿的。
老 师:破坏绿化,很不好,我们把它扔到垃圾桶里去吧
学生2:黄老师,不如你就戴上它让我们瞧瞧,漂亮吗?
众学生:对,太有创意了,老师你就戴上吧,给我们做一回模特如何?
老 师:(有点不高兴)那怎么行,瞧我出丑吗?
众学生:(脸上流露中很失落的神情)
老 师:(激烈的思想斗争后),好吧,今天我就任由你们摆布吧。
众学生:(欢呼)
学生3:大家说,把花插在哪个地方黄老师最漂亮?
(于是有说插在头上的,有说插胸口的,有说拿在手上的……,最后他们把所有他们能想象的我能做到的pose都让我试了,我就在他们的指令下不断改变姿势,他们一个个俨然是敬业的摄影师,容不得半点偏差,还有的跑过来与我共同完成pose的,欢笑声、欢呼声此起彼伏,我不由得与他们共同沉浸在这美妙的画面中,完全与他们融为一体,尤其当学生们发出“老师,今天你真漂亮”的感慨时,我顿感幸福万分,不感慨于他们的称赞,感慨的是此时此刻彼此之间的一种前所未有的融洽,我忘了是他们的老师,他们忘了是我的学生,只觉得蓝天碧云,鸟语花香,清风微拂,笑容璀璨)
这次活动给我的触动是极其深刻的,集中体现在如下几点体会:
一、 善于引导,不断挖掘,学生的潜力是无穷的
活动出发之前在做案头准备时,我对植物园进行了较为全面的了解,而我所能知道的不过是植物园的构造、有些什么景点等等,但课题《大自然的呼唤》中却有着众多的不确定性,它是学生自我感官对事物的直接感受,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他们的认识程度如何?他们的语言组织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如何?能否达到我预期的目标?太多的无法预知呈现在我面前,而我所能做的是启发他们如何进行有效的关注,如何从细微处,如何以小见大挖掘出事物的多样性与其深藏在内的哲理性。但这对于当时初一的学生来说要求是不是太高了?我担心他们的观察与感受仅仅停留在表层意象上,眼里只有一簇花、一丛草,红的绿的仅此而已。
但当学生对叶尖上的露珠表达出如此的热情与赞叹,并能做出如此的评述那是我事先怎么也无法预料的,他们的专注与热情深深感染了我。“一滴水中见世界”,而我却在这一滴水中看到了他们无穷的潜力,只要我们老师给予他们足够的耐心,善于引导、不断挖掘,那么明天的作家与诗人、文艺理论家、批评家等或许就在他们中产生!
二、师生关系可以有更多的呈现方式:师生、朋友、合作者、倾听者……
走出课堂,我们往往还是会习惯性地将自己定位于“教师”这一角色,哪怕看似“平等”地与学生对话时,潜意识中我们还是会把自己看作是一位长者,想着能给予学生更多的“指导”与“建议”,我们不能容忍学生褪去你“教师”这一包装,当他们想要与你真正“平等”相处时,我们往往会有一丝的不适应。如在上述情景2中,作为整个探究活动中的一个小插曲,它给予我的感触却是挥之不去的。当学生提议将花在我头上时,我的第一反应是:想要捉弄我?这不行,有损于教师的形象,于是,我出于本能义正言辞拒绝了他们。之所以后来改变了主意,那是我不忍看到他们失望的眼神,怕因此影响了后面活动的氛围。然而使我意想不到的是当我真正放下“教师”这一包袱与他们和平共处,尤其是我在他们的提议下完成一个又一个具有“艺术性”的动作、按照他们的要求摆出不同的“pose”时,我感到我是一个学生,而他们则是老师,非常专业、也很敬业,或者说:我们此刻是朋友,是合作者,是另一种境界的“师生”关系。当学生发出“老师,今天你真漂亮”的感慨时,我觉得与他们的合作得到了认可,那是一种真正的融洽。
这样的一个小插曲看似可以忽视,但我深深感觉这恰恰很自然地促进了我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我知道了谁对摄影较有研究、谁在艺术上较有创意、谁比较有主见……我将此作为是一个意外的收获,在以后的音乐课、艺术课中我都很好地利用了这些资源。
三、促进了教师个体的个性化及专业化成长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而如今,作为教师我们要做的似乎还有很多,但其中很大的一部分是:我们需要不断地学习,我们深知这点的重要,但学习的途径有哪些呢?上网查资料是学习、听课评课是学习、读理论做案头研究是学习,但象这种带着学生去“玩”是不是学习的一种方式呢?我要说,在我们做《理科综合实践课程》的研究中,象这种“玩”恰恰是一种更为生动、更有推广价值的一种学习,因为:“玩”只是课题进行中的一部分,况且还是带着问题、带着方法、带着准备、带着疑惑去“玩”,这本身就是一个多元的学习,是学生的探究,也是老师的一种宝贵的实践与学习。由于带着任务去“玩”,除了学生要有一定的准备外,作为指导者,我们要考虑的那就更多了,做前期的案头准备:查活动基地的相关资料、了解学生现有的学习程度与水平及课外活动能力、对指导方法的斟酌、对任务单的设计……除此,在活动的后期还要对探究成果进行总结、研究、反思……对于老师来说,这何尝不是一种考验呢?但也正是这种考验,促进了我们的理论水平与实际操作水平,为进一步形成教师个性及专业化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操作平台,我也因此从一个害怕研究、反对搞课题(认为那是浪费时间,是教育现象的一种迷彩)成长为能主动探究、在理论上不断学习的成长型教师,我要说:是这个课题给了我启示、更给了我进行其他课题研究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