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jpg


 首页 > 学校特色 > 理科综合实践 > 教师成长

竹林探幽
作者(来源):黄海燕    发布时间:2006-11-09

美国的教育界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听过了,忘记了;说过了,记住了;做过了,理解了。”而探究体验学习正是充分展示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要求教

师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在体验中思考,在思考中创造,在创造中发展。

 教学案例-----竹林探幽

学校组织学生到植物园参加探究活动,数学兴趣小组计算树高、化学兴趣小组负责取水调查水污染情况、美术兴趣小组进行写生……

作为语老师,我分配到的任务是带领学生“竹林探幽”,初接到任务,我颇费了一番心思,怎样让学生在这次活动中有所收获而不是简单地在竹林里逛一圈了事呢?

带着自己的活动设想,带着对能否落实活动目的的疑问,我们来到了植物园。

走进植物园深处,一片开阔的竹林呈现在眼前。果然好大一片竹林,一簇一簇的,拔地而起,成片的竹林散发出的清凉弥漫在空气中,让学生们流连忘返。

在一番欣赏拍照留影后,学生们开始按照要求探究竹的气节,回忆所学过的颂竹的诗句。

从苏东坡的名言“食可以无肉,居不可无竹”谈起,同学们想到了郑板桥、竹林七贤,竹的固执,竹的一心向上拔节、一心把自己的身体修炼得光滑秀美却忘了自卫使学生感悟到了他们的才气、洒脱和孤傲,一首首颂竹的诗歌脱口而出: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

初春的植物园里,花海,树海,人海,千万种美丽济济一堂,只是竹,一味地绿着,素面朝天,泛璞归真。学生认识到的,何止是它的绿、它的枝、它的叶,“月照竹成千个字”,“个”分明是用竹子撑起了脊梁骨的“人”,竹林探幽,看似单调的竹林让学生更深地感受到竹的气韵,竹对生命迫不及待的渴望和历代爱竹之人的高洁。

 对活动课探究学习的反思

 语文的探究式学习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它主要是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会自己探究问题的学习方式,它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实践性。实践性主要是指学生通过自己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来了解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碰到的一些问题,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学生可以到社会作调查,可以在学校中查阅资料,可以和老师同学讨论,可以在家里上网等,这些都是实践的内容。比如在进行竹林探幽之前,要求学生上网查阅有关颂竹的诗句,再联系情境体验,就会学到很多知识了。这种实践性不仅仅是一个空间概念,而是一种学习方式,需要将语文教学与社会实践紧密联系起来,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

二、体验性。通过情境创设,体验语文学习生活化。在情境中学习,是学生最感兴趣的,而贴近生活去学语文,又是最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因此,在活动中,要注重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规律和生活实际,抓住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创设丰富的课堂情境。突出了学生学习的实践性。比如将真实的典型的竹林情景展现在学生的面前,要求学生设身处地象诗文中的人物去作出反应,因此在这次活动中,学生获得的是自己理解了的能驾驭的知识或经验,是具有真实背景的知识,而不再像传统教学下获得的抽象的、脱离实际的、空洞的知识,真正达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活动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身临其境,充分体验角色,强调的是让学生主动地,通过自己的分析或与他人的讨论,从案例中探究出“自己”的知识、观点或解决问题的方法。重视了学生创造性的培养。活动多采用自主分析、讨论、交流等方式,这就为学生提供了可以进行创造的机会和宽松的环境,学生有着较大的自由度、有着较多的展现自己的机会。语文不同其他的学科,它是一门社会性、人文性的学科,无论是从语言和文学的角度,还是从文化和信息的角度,都得要求学生去体验、去感受,去进入研究的状态,去感受所学习的内容的那种存在。只有让学生进入体验状态,学生才有可能获得对语言的那种敏感,才有可能得到对语文某一领域的感悟甚至顿悟。比如学生对苏东坡、郑板桥、竹林七贤的认识,通过体验认识,学生对这些人物的感受就不会像课本说得那样简单了。

三、开放性。语文探究式学习的开放性,是指要为学生创设一个有利于群体交流的开放的活动环境,在这个环境中,师生思维活动呈双向暴露态势,通过合作讨论,让学生的思维见解、情感体验、意志欲望、行为方式等等都受到最大限度的尊重,引发学生进入积极研究和自由探索的状态。同时挖掘了学生群体的合作力。每个学生都有潜在的创造力和智慧,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之处。活动要求学生通过讨论,进行知识的整合,活动结束后同学的探究作业质量相当高。

总之,探究性学习是一种重在让学生主动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对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判断的学习方法,是在自主教育中帮助学生学会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

 

版权所有:上海市南洋模范初级中学 联系地址:天平路200号 邮政编码:200030 联系电话:62825748
您是第 位光临本站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