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指导思想
以先进的教育理念指导课堂教学改革,以现代教育技术整合学科教学,打破“教师为中心,课本为中心,课堂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逐步建设高效能课堂教学模式;课堂教学以学生的学会学习为标志,最大限度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逐步形成主动思考、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新型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二、工作目标
1、在课改推进过程中逐步形成优势学科。
2、结合十一五、十二五培训务本求实地抓好教研组的教研平台建设。
3、每年开出一批符合新课程理念的创新型的研究课及示范课,汇编《研究课、示范课案例集》。
4、形成有学校特色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
三、实施内容
1、丰富教学的组织形式
课时安排根据新课程实施方案进行改革。根据实际需要,关注学生多元智能结构,在拓展课、探究课中打破单一的定时定点班级授课模式,分别采取分层走班、分类教学的组织形式,以尽量适应学生的个体需求。
2、激活课堂教学,强调科学的学习方法指导。
切实转变教育观念,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学校提倡根据学科特点探索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更多地强调科学的学习方法指导和学习能力培养。
3、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能力
传统课堂教学过多地关注学生“接受”现成的知识。学校积极倡导教师因“课”制宜,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思考,探究发现,交流合作,使之在自主探究中学会学习,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能力。
4、以现代教育技术整合学科教学
教师要学会选择和制作课件运用于自己的课堂教学之中,并逐步地、主动地适应、驾驭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活动。
5、改革课堂教学评价
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模式,建立以“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教师素养”为维度的三维教学评价体系。
四、实施步骤
1、第一阶段(2009年9月-2010年8月)
(1)围绕“关注学生主动发展,构建有效课堂”开展教研组教学案例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教研组研究课题。
(2)聘请区教学指导团深入课堂,由专家与骨干教师等高一层次的纵向引领,为新课程背景下教师的专业发展搭建平台。推出8—10节(三类)“课改实践课”。
(3)制定新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
(4)以教研研究课题为载体,完成区校两级“十一五”教师继续教育学分。
2、第二阶段(2010年9月-2011年8月)
(1)运用校本研修、教学沙龙的方式,建立符合学科特点的课题研究系统
(2)以“骏马奖”、“耕耘奖”教学大赛为契机,推出一批课改优质课。
(3)在“骏马奖”、“耕耘奖”教学大赛中实施并修订新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
(4)向市、区展示一批课堂教学改革实验课,为优势学科的形成搭建平台。
3、第三阶段(2011年9月-2012年8月)
(1)汇编教研组教育科研案例集,总结教研组课题研究的经验,评选优秀教研组课题。
(2)形成一门至数门优势学科。
(3)形成有学校特色的三维课堂教学评价体系。
(4)开展新一轮的“十二五”教师继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