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学生厌学,逃离学校是个普遍问题。追根溯源者,大都从家庭经济困难、学习基础太差、缺乏学习兴趣,家长不支持等方面寻找原因。
周彬先生却是从“利益”的角度来分析的,大抵有一下几个方面。
其一、学生读书,学生、家长、老师、社会、国家共同受益,因此就存在着学生不愿意为了他人利益而读书的情况,比如,有学生就说:“我不给你上学了”,这里的“你”可能就是家长,考试的时候,学生故意一字不写,得个零分,他认为这是对老师的惩罚。
其二、利益有短期与长期之分,长期的往往看不到,也理解不了,于是就放弃了。学校里,常常可以看到有些学生无所事事,过一天算一天,对未来没有什么考虑,没有把今天学习和未来发展挂起钩来。
其三、即使能够理解上学和自己利害相关,但是利益还有成本问题,如果可以得到了的利益要付出较大的成本,学生权衡之后,有些就做出放弃学习的打算。如今,上学是件苦差事,学生又做惯了家里的“小皇帝”,两边一对比,立马见高下。
这里对学生不愿意读书原因的分析,更多的是着眼于内在因素。
那么如何让学生回到学校,喜欢读书,这就涉及动机问题。孩子同样具有安全的需要、尊重的需要、爱的需要好自我实现的需要,如果这些需要在学校里无法满足,那么动机就会受挫。如果这些需要能够获得满足,学生就会觉得学校里的生活具有意义。
这些是问题的一面,问题的另一面就是教师如何让学生“回归课堂”。
周彬先生首先解构了这个问题,认为这其实是四个问题的综合,“第一,教师希望学生回到课堂吗?第二,教师的确在吸引学生回到课堂吗?第三,学生有回到课堂的必要吗?第四,学生有条件回到课堂吗?”
教师希望学生回到课堂吗?我们都认为教师是希望学生回到课堂的,这是个不是问题的问题,但是却存在问题,那就是教师面对学生经常生气,没有向他们表达“教师很高兴他们回到课堂中来”。我认为,这是教师对待学生的情感以及情感表达问题。
教师的确在吸引学生回到课堂吗?“吸引人的东西,绝大多数是内在的。外在吸引人的东西我们称之为浮华;内在吸引人的东西,我们称之为品味。”教师是通过劝告与警告的方式让学生回到课堂,还是注重了课堂的内在品质,终于“吸引”了学生。所以,“教师吸引学生最好的办法,就是受想让课堂吸引自己。”课堂,首先要打动自己,如果自己都觉得乏善可陈,对学生谈何吸引。
学生有必要回到课堂吗?当教师的教学无助于学生学习的时候,学生就没有必要回到课堂。说实话,如今学习有了更多的方式。课堂可以分为“表演类”和“教育类”两种情况,“只有教师对学生很能够提供教育类课堂,学生才会回到课堂接受教师的引导与帮助。”
学生有条件回到课堂吗?这些条件是,学生回到那一个课堂,是和自己情况相适应的那个课堂吗?教师和学生很能够会不会改变对他的印象?学生对自己课堂生活的未来还有没有希望?“知识改变命运,教育改变人生”,让人相信这些,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课堂教学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尽管在课堂上表现出来,可要真正地解决这些问题,远不是对课堂本身进行改造或者手术就可以达到目的的。于是,我们不能就课堂论课堂,而应力求透过课堂审视支撑课堂的力量。原来在课堂教学的病症背后,存在着远离课堂教学的病根,要真正地、彻底地消除课堂教学的病症,需要长久地、科学地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丰富学生的学习策略,提高科学的学习方法。原来课堂的神秘,并不在课堂教学的表象上,而在支撑课堂教学的潜在力量中。
比如说,好学生与坏学生不只是一个观念问题。否则,教师只要学会用全面的、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最大限度容忍学生的缺点,多用表扬,少用批评问题就可以得到解决了。但事实不这样简单。在学习问题上,学生有智力方面的差异,随着学习的深入,学生基础知识掌握情况与学习习惯的优劣将会进一步扩大学生学习效果的差异,如果能够正视学生的这种差异,因势利导,从基础知识的掌握,从学习习惯的培养,从寻找适应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开始,教师不断改进教学工作,相信差异能够得以弥合,好差不再界限分明。
读了《叩问课堂》,让我看到了自己想说又说不出来的问题,想答又答不上的一些问题,更多的是让我从这些问题中更深地思考我该怎么做怎样才能改变我自己,我想这应该是我最大的收获。